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小路

2016-01-26 05:25:21

追逐真實自我直至粉身碎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920年代的丹麥,距離我們現在將近100年的時間,哪怕現在我們對於金星之類的變換性別的人有了更多的包容,也對泰國人妖見怪不怪,並不代表就可以欣然接受身邊的丈夫有朝一日宣稱要變成女性,別提當年了。

社會大眾自然是不理解的,絕大多數醫生也把這種現像當成精神分裂來處理。這是一種自身性別認知的錯位和正名,也是自我的重新發現。

性別本身是一個自我定位的最低限度,從一出生就給你貼上了標籤,理論上是伴隨你一生不會更改的屬性。你是女性就擁有所有女性的特質,位於一個女性應該處於的環境展開思考;你是男性就會被賦予堅強勇敢的寄託,應該擁有男兒氣概去承擔更多責任,歷來皆是如此分工。

但當一天你的最基本認知發生錯位時,這簡直是顛覆一切的洪荒之力。

《丹麥女孩》是一部傳記電影,記錄了歷史上已知最早的變性人之一莉莉•埃爾伯短暫一生的經歷。
埃納爾和戈爾達不僅是大學同學,也同是畫家。作為男性的埃納爾苗條纖細又靦腆,有著儒雅微笑和寬容的胸懷;戈爾達曾在眾人面前說一早認定他,當年主動親吻他,直到現在也確定他就是那個命中注定的人。

聽來多美好的愛情故事,像是童話故事裡描繪的那樣,彼時在人群中一眼見到你就感受到了冥冥之中的結合,過了七年之癢後仍然恩愛如初的夫妻,本該獲得所有人的羨慕和稱讚,原本也以為日子可以風平浪靜地度過,也許他們會生個可愛的孩子,共同撫養然後就這麼一路相伴到白頭。

是她在人群中找到了他,也是她間接讓他發現了隱藏在身體內部的另一個自己。戈爾達的女性畫作並未得到畫廊的肯定,她回家心情不好又因為模特遲到而讓自己老公穿上絲襪,芭蕾鞋手拿舞裙,就在剎那間開啟了沉睡在埃納爾心中的真實性別之門,他撫摸著舞裙的邊緣,像是在撫摸自己的肌膚。其實這一切早有徵兆,小時候的埃納爾因為穿上母親的圍裙被他的好朋友漢斯親吻,內在的女性特質抒發開,卻及時被強勢的父親遏制。

他開始穿戈爾達的睡衣,而她以為這是他為增進夫妻之間的小情趣,甚至還邀請他扮演女裝和她一起出席活動,並給予了他一個新的身份:莉莉•艾爾伯。小雀斑埃納爾的女性裝扮一點也不違和粗糙,反而有他本身的嬌媚。當戈爾達無疑撞見自己的丈夫和另一個男子親吻的時候,她震驚了,也彷彿意識到了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當然是無法接受的,埃納爾對她來說,具有多重而重要的身份:丈夫,愛人,知己,夥伴,同行,靈魂伴侶以及性愛對象。她對他訓斥憤怒,也對他淚眼婆娑哀求,乞求他找回自己。這裡的自己是男性身份的原本的他。在戈爾達筆下女性裝扮的埃納爾畫作出人意料之外受人歡迎和追捧,甚至被邀請到巴黎開個展。

原本以為換個環境後可以讓老公重新振作重新來過,埃納爾卻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扮演女性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時間也越來越長,他付錢看脫衣舞女郎表演只是為了模仿她們的女性動作,直到最後女性身份上身到了肌膚本身,女裝甚至超過了男裝的時間。他不是異裝癖,他並沒有沉迷於變裝的快感;他也不是同性戀,這就可以解釋當他發現心動之人喜歡男人的時候奪門而出的傷心。
他只是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

當他得知有一絲希望可以通過手術變性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堅定不移。他不在乎自己的妻子戈爾達的苦苦哀求,他為了自己的身份呼噢,放棄畫畫,婚姻,生活,戀愛。他徹底顛覆自己原本的生活,要求重塑自己。他是自私的,而他又是極度渴望的。

戈爾達掙扎過,但最終選擇妥協和陪伴。

初步手術成功後,他開始成為真正的莉莉。她去做售貨員,和香水店員們一起下班一起工作,極其享受女人的身份認同,還在短時間內獲得升職擔任主管。她和戈爾達同睡一張床卻用一層簾子隔開,她還是不死心,引導莉莉想到曾經,卻遭到莉莉的強烈反抗奪門而出。戈爾達是愛「她」的,只是她的愛是徒勞的,因為她的丈夫已經從此消失在人群中,希望光速成為一名和她一樣的女人。

為了成為真正的女人,莉莉•艾爾伯,這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勇敢地接受了最後一次手術,將子宮移植到體內,但手術之後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不久便因此逝世。莉莉臨死前對守候在一邊的戈爾達說夢到了自己的母親,希望能夠變成一個真正的女性,生育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母親。

她只是一個單純想成為女人的男子,因為上帝的一個玩笑,在成為人類醫學教科書上的先驅者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傳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