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哪一天我們會飛--She Remembers, He Forgets

哪一天我们会飞/差一点我们会飞/爱的根源

6.5 / 531人    108分鐘

導演: 黃修平
編劇: 黃修平 陳心遙
演員: 楊千嬅 林海峰 蘇麗珊 遊學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舊風

2016-02-27 07:29:58

你的登機牌落下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知道一九九二年是不是一個有特別意思的年份,但近來兩部講回憶以及少年情懷的香港電影,都以這一年為故事發生的時間,卻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上星期我發的《王家欣》是發生在那一年的故事,這一次說我聊起的《哪一天我們會飛》的主要情節,也是發生在一九九二年。

      1992年對於香港人來說,有什麼魔力了?我沒想明白。

  其實電影很簡單,他說的是個香港一對普通夫妻的故事,楊千嬅飾演的余鳳芝和林海峰飾演的彭盛華結婚十年,生活平淡似水。余鳳芝做的是一個旅行社行政的職位,突然被要旅行的情侶問到多久沒出去旅行了,於是想起自己和丈夫上次旅行還是五年前的事情。
  雖然在同學聚會上彭盛華插科打諢幽默風趣,但是楊千嬅想的卻是這麼多年和彭盛華之間就這麼折騰著過來了,自己是否想要這些。而同學會上提到的另一個人的名字,卻突然啟動了她的回憶——蘇博文。接下來,回家路上,兩人開始爭吵起來,在外人面前很和諧,但是私底下2人卻有種距離。
  某天余鳳芝在網路上偶然發現舊同學蘇博文的部落格,喚起了他們三人上學時的陳年回憶。然後是以中年和少年、此時和彼時自然穿插,更用大篇幅著筆於青春年少時對夢想的初衷和執著,直至在成年後的現實世界裡變得黯淡無光。

      一邊是現實而不出意料的出軌家庭戲嗎,而更重要的一條故事線則是在鳳芝的回憶中出現,她和彭盛華、蘇博文三人的學生年代。彭自小性格活潑外向,擅做手工,理想是做室內設計師;蘇則寡言踏實,擅做機械裝置,能分辨三十八種飛機的聲音,夢想是做飛機師。余鳳芝加入了兩人的小團體,三個人共同分享各種秘密和快樂。兩個男生都心儀鳳芝,展開了青春故事般的明爭暗鬥,直至有一天,蘇博文沒聲沒息地在他們的世界消失,遠赴英國留學……
  兩段不同時代的片段互相交織,不知道是否有刻意,但是1992年的故事和其中對於97這個年份和夢想規劃的編排總是能讓人產生一種理解,那代人理想追尋與失落的故事,當中有一九九七年前整代人對前途的迷惘與希望,以及今天的港人的位置困境。

       相比較2位男同學,余鳳芝是沒有什麼理想的人,為了可以環遊世界,所以未來的職業選擇是做導遊,她自己也說她沒有什麼夢想,結果二十多年後,她在旅行社任職,做永無休止的行政工作,上一次出遊已是五年前。更有趣的是,電影說她因為父親有外遇,父女間關係不好,結果到十年後,她卻發現自己丈夫也有外遇,選擇是否有輪迴,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她的確是深刻的懷念1992年的蘇博文和自己。

  不管是《我的少女時代》還是《哪一天我們會飛》,其實我們是很難代入那種校園生活、華麗的校舍、大片草地的校園,我們那個年代哪裡會有這些標配,我們只有刷著運動標語的操場名人名句的灰牆教室以及衝著成績而去的死磕心情,校外活動協會什麼的那更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聽到電影裡的孩子在夢想規劃課上的計劃,還是能分辨出大部份孩子都不過是我們平常慣見的乖學生。於是我們見到的只是一些小胡鬧,和兩男一女的愛情故事,導演完全沒有打算展現他們理應被荷爾蒙刺激到四溢的殘酷青春,依舊是簡單的小曖昧,純潔的小清新。青春時代的調色都帶有夢幻色彩,而當中對未來和理想的想像和規劃,承載了導演和編劇部份對現在真實世界的無奈反映。
  
  相比蘇博文,穩穩妥妥在香港讀設計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彭盛華,成為旅遊社行政人員的余鳳嬌,事業婚姻生活沒有什麼火花,與之交叉對比,電影用麻木枯燥的現實對比當初年少純潔的夢想青春,耐人尋味的角色還是蘇博文這個不折不扣乾淨簡單的追夢者,他的消失和「重現」,是整部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劇情發展的關鍵,並不是他和彭盛華余鳳嬌的故事最後如何,而是他追求的理想放到現在又會是什麼樣子。

   一如片頭航拍過的香港全景,理想如飛機,能落地嗎?連登機牌都沒有。我不知道,電影的主題是懷念青春,但是最後似乎想讓人聯想到港人的現狀,雖然黃修平這次請了楊千嬅和林海峰來演繹,但是他骨子裡依舊是《狂舞派》時期那個乾淨正能量的導演,所以最後的獅子山下折飛機的場景依然生機勃勃。正如黃修平所說:「我不喜歡假希望,在太平盛世拍一部戲讓人有假希望沒所謂,但現在這麼『灰』,還要多踩一腳不太好,說到底,還是想和大家一起尋找希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