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8,050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影君子和說書人

2016-03-04 02:00:51

別人家的主旋律教科書!


《聚焦》這個名字起的好,「spotlight」字母不多不少,讀起來朗朗上口,特別是從頒獎嘉賓在奧斯卡上唸出來的時候,所有光芒瞬間匯聚在列印著電影片名的小卡片上。

作為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開機前想必是看過風水算過八字,如此名副其實的電影,要不是小李子那一夜沉冤得雪,恐怕全世界的目光都要聚焦在《聚焦》身上。

電影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警察局的一起神父猥褻男童案開始,你以為會繼續的時候,鏡頭切換,已經變了人間。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對,就是911發生的那一年。波士頓環球報的新總編指示旗下王牌欄目《聚焦》去翻一起舊案。

舊案是什麼先不說。這個《聚焦》欄目是個什麼鬼呢?大致上它在波士頓環球報的地位——只是地位——就大致和《新聞調查》在央視台持平吧。總之,四個人的調查團隊彷彿很牛逼的樣子。

不過隨著電影的進行以及影片中舊案調查(神父猥褻兒童案)——但不是片頭那一起——在聚焦小組的深挖下,觀眾會發現他們的確牛逼的地方。

所謂無心插柳,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調查命題作業,雖然讓習慣了自由主義的團隊成員像是回到了小學生時代,但還是乖乖在裁員氣氛下做好本職工作。找資料、找線人、找人脈,總之挖地三尺之後,本以為是一根蘿蔔的地裡,挖出了一整年的「莊稼」。

猥褻兒童,從一個神父的重口味問題,變成了近百名神父的集體性犯罪。更關鍵的是,作為大主教和教會居然在洞悉一切的情況下,掩蓋所有事實和證據。在主仁愛的光芒下骯髒的水流匯聚成一條發臭的暗河,並且持續發酵中……

《聚焦》用近乎紀錄片的影調、色彩和構圖,冷靜地給我們還原了美國宗教系統和美國新聞業的運作模式。在兩大體系交織、對抗的過程中,齷齪和風骨並存。聚焦小組扛住了所有來自外界和內心旁敲側擊產生的壓力,在一切資訊成為鐵證之後,鉛字付梓。

那一夜,印刷廠的馬達轟鳴。
薄薄一張紙,卻摧枯拉朽地瓦解了宗教堡壘般堅固的小世界。情緒、視覺以及強弱間的反差,賦予了《聚焦》足可令人潸然淚下的魅力。

宗教的腐化儘管給這個擁有廣泛信仰基礎的國家施加了負能量,但是新聞的勝利卻在普世價值上用正能量給失了魂的美國人填補了回去。先賞一個巴掌再送一顆糖,明貶暗褒,儘管這是美國好萊塢式主旋律的慣用套路,但你不得不承認,不搞一言堂的大洋彼岸在自我表揚上還是棋高一著。

因為我們自己人總是試圖在每天晚上的七點鐘,通過半個小時的宣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一枚硬幣,我們住在萬物和諧的花面,而其他人都在水深火熱的字面。

而《聚焦》以及其他種種類似的過往,都試圖在這場「意識形態辯論賽」中做好一個反方: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枚硬幣,好人有犯渾的時候,壞人也有善念的一刻。萬惡的美帝,宗教也許已經部份腐朽了,但高舉著自由大旗的新聞業還是正義的擔當。

外國月亮圓不圓的問題,討論了很久。現在看來,已經跑題千里。掛在天上的是圓是方並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長久以來只被允許看到發光的皎潔,而所有的敏感詞都躲進了不為人知的暗面。

有人說,這些玩弄兒童身體和摧殘稚嫩心靈的神父不是人。

然而,生在信仰空氣稀薄國度的我們還來不及慶幸這片土壤不生產神父——

我們海了去的是擁有相同癖好的冠猿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