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4,297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ivi_ 綠

2016-05-19 21:37:30

從兩個層面談電影《聚焦》


昨天晚上,看了朋友分享給我的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

它叫《Spotlight》(中譯名:聚焦)

看了之後,陸陸續續想了很多。本文打算從兩個角度來談一談觀影的一些被觸發的體悟。為了不給大家劇透,本文里只會涉及到其中零星一點點內容,不過這部電影的重點不在於它的戲劇性和情節性,大家也不必太擔心看了本文會對看片有什麼影響。

個人

這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嚴肅的正片,有著很深的歷史意義和現實背景,情節刻畫非常細膩,諷刺了美國社會各個部門的一些問題,同時也是性教育的史詩,值得一看。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一處不為人注意的細節,那是一位出鏡不到幾分鐘的牧師的自白。
 
因為小時候被另一位牧師強姦,他長大以後,也開始猥褻其他男童。他對採訪的他的記者Sacha直言不諱地承認了自己的行徑,然而他也坦白,這些行為並沒有給予他任何的快感。Sacha事後對同事表示大惑不解,為何一個人可以如此沒有心理負擔地犯罪,而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因為他曾經也被人如此對待,所以他才想弄清楚,對方傷害自己的時候,是出幹什麼樣的一種心態。
 
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不同,經歷也有偏差,但是或多或少受到過一些來自他人的傷害。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對我們以後處理其他事情,產生後續的連鎖反應。
 
你是不是也有過報復性心理呢?比如朋友不及時回復消息,或者冷落你,讓你不開心,之後你也同樣這樣對待他,來尋找心理平衡。比如伴侶背叛了你們的婚姻,但你處於百般無奈的境地,只得忍氣吞聲不能離婚,於是你也尋找婚外的慰藉。
 
這樣的例子,大概很多吧,生活中,總是有很多陰暗面,灰色,積累著許多塵埃。陽光久久不曾照射進這扇小窗,而你以為只要報復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你就會好了,然而,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每每採取了報復性的心理應激措施後,我們可能得到更多的還是對自己的傷害。心底那塊傷疤久久不能撫平。
 
想一下,今天一天,你過得開心嗎?假如你遇到了不愉快的人或事情,你是如何去應對的呢?是選擇寬恕,選擇一笑了之,還是選擇抑鬱在心、選擇怨懟、憤怒、暗自神傷?你的選擇往往會導致你後續的情緒處理是否會有一個妥善的結局。
 
譬如,早上因為工作上的一些紕漏被上司罵了,緊接著,在你回家的時候,看到孩子遞過來讓你簽名的成績單,數學沒及格,你會選擇像你的上司一樣指責孩子,還是採用相反的方式,安慰和鼓勵他呢?大部份人可能會選擇通過向他人發洩來排解自己的抑鬱,而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待其他人的態度往往被他人對我們的態度所影響。然而,這並不是我們生活下去應該採取的方式。別人的負能量、陰暗、自私、沒文化、沒素質等等等等,當然會影響到我們,但是我們沒有理由因為別人的錯誤,來讓自己買單。

如果僅僅因為現實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人,在情緒的控制下,我們不理智地做出極端的選擇,不經意間成為了和他們一樣的人,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來為自己同樣不妥的行為辯白呢。



 社會

影片另一個細節也值得推敲,就是各個部門推諉責任的亂象。
 
其實各個國家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不論是所謂的民主國家,還是普通的發展中國家。
 
我記得我有一次在一家大型廣場裡面的一家品牌照相館,拍護照大小的照片,拍完後,我順手讓店員給我複印了一份文件,卻沒想到店員說出了天價「兩元一面」。當時我是震驚的。習慣了學校列印店幾毛一面的我,同時也是自以為非常注重維權的我,當然毫不猶豫地撥打了物價局的電話,可是等待我的確是各種相關部門的相互推諉。
 
還有一次,我在一家機構報了一個瑜伽課程,當時承諾著如果課程上不完,可以退還差價,後來我因為一些事無法去上,那家機構卻矢口否認了當初的承諾,而絕望的我到處找那些相關部門,甚至媒體討要說法,卻是無果的。
 
至今我的部落格里還有一個叫「正義」的分組。在現實世界裡,確實只有既得利益者才會從容不迫,著急的往往是那些利益被侵害的人。之前我從來沒有關注過消費者權益這些事情,而當自己真真實實遇到的時候,我卻發現自己之前對這方面關注有多麼欠缺。

然而我上述提到的這些都還是很小的事呢,新聞里每天都有那麼多弱勢群體,但其實當你真正有事撥打那些熱線,你會發現,它們需要的,只是「新聞」、「熱點」。沒有人會對你的事情過份在意,即便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確實不合理。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那樣烏托邦式的媒體,因為人們要生存。
 
影片裡的記者們,通過了「有關部門」的重重難關,最後才發佈了事情的真相。而他們也是迫切的,害怕被競爭對手捷足先登。做新聞,速度和深度有時候很難兼顧,良心和效益也時常會起衝突。這也是《Spotlight》里,那位律師諷刺地問採訪記者「早兩年你們幹嘛去了」的原因。
 
回想到國內近期的疫苗事件,還有以前的三鹿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我們真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我們又是多麼仰仗著這個國家的媒體來仗義執言。雖然我們知道許多事情,都不能說,許多東西,知道了也是藏在心底。因為種種限制因素,世界有許多黑暗的真相,我們被蒙在谷里,而還有多少陰謀還在暗處發酵著。

如果你去讀一讀柴靜的《看見》,大概你會對這個社會的許多光怪陸離,官官相護的現象,以及弱勢群體的真實處境,有更多的理解。我們的國家有太多的漏洞需要填補,有太多的不發達需要去完善。中國會出像《spotlight》這樣的電影嗎?恐怕很難,因為我們的記者面對很多情況,都會集體失聲。雖然他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心甘情願的。
 
這也正是矛盾之處,然而,還是要相信,會有光,射進那扇窗。我們的國家,還會有希望,只要我們不去成為我們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