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夜孔雀--Le Paon de Nuit

夜孔雀/夜孔雀·如果没有遇见你/NightPeacock

4.1 / 182人    85分鐘

導演: 戴思傑
演員: 劉亦菲 黎明 劉燁 余少群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cl

2016-05-21 06:06:50

夜孔雀解密篇:你們真的看懂夜孔雀了嗎


更新:
恭喜影片入圍蒙特婁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觀影歸來,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相比於愛情元素,我更看重的是電影中渲染的人文情懷。以下是我個人對電影的理解,如有偏差,請勿見怪。

生如夜孔雀般燦爛,死如枯葉蝶般靜美。
這是我在觀影前對電影的評價,觀影后,影片完全顛覆了我的看法。


很多人說看不懂這部電影,是因為這不只是一隻名叫夜孔雀的蛾子的故事,還是蛾與蛹、新與舊的故事。

蛾與蛹相比,蛾代表破蛹而出的「新」,蛹代表孕育出新的「舊」。
影片中處處體現著新與舊的交織和碰撞。時尚的巴黎留學生艾爾莎和學著古老川劇的馬小林,現代人常用的刺青鋼針和馬建民用植物根莖做的刺青針,艾爾莎的DJ和馬榮的尺八,艾爾莎的高跟鞋、晚禮服和馬小林的繡鞋、水袖⋯⋯新與舊的衝突給主人公們帶來巨大衝擊。

資訊時代,艾爾莎可以輕易從網路上訂購機器精工製造的最新款iPhone,卻要費盡心機秉燭在古寺翻尋一管宋代尺八。她是成都愛樂樂團客座首席長笛手,自我介紹的時候那麼驕傲,卻在拿出那管自己訂做的「尺八」時受到了無情的嘲笑。

艾爾莎是「新」的,馬榮和馬小林是「舊」的。所以艾爾莎會愛上馬榮,馬小林會愛上艾爾莎。

作為一個時尚洋氣在國外長大的女孩,艾爾莎會被馬榮吸引一點也不奇怪。從表象看,他們是一對反義詞。一個時尚,一個守舊;一個年輕,一個年老。但他們同時又是浪漫的,西方文明外放的浪漫和東方文明含蓄內斂的浪漫。從馬榮給即將死去的蠶吹尺八、艾爾莎給即將死去的孩童吹長笛可以看出來。

電影裡艾爾莎向馬榮學習這一幕,非常美。
艾爾莎一開始看到紡織廠的蠶蛹,馬榮告訴她,為了取絲,蠶蛹就不能孵化;如果蠶孵化,絲線就廢了。這種關係彷彿映射了巴黎代表的西方新文明和成都代表的東方古文明之間的較量,而這種較量,很長時間內可能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直到艾爾莎找到另一種蠶蛹,這種蠶吃臭椿樹的葉子而生,蠶蛹孵化後仍然能夠抽絲,蛾與蛹不再是「你死我活」,新與舊可以並生共存。這種蠶蛹叫夜孔雀。

夜孔雀是從巴黎到成都的艾爾莎,是從成都到巴黎的馬建民,是本片的導演戴思傑。

與女主人公艾爾莎相反,導演戴思傑青年時代赴法留學,從此對成都的印象止步於1983年的老城牆和三峽水。正如片尾字幕所說,導演對成都懷著愧疚與難以忘懷。古寺、老街、川劇、蜀錦、尺八、臭椿樹、古老的紡織工藝⋯⋯電影的每個關於成都的鏡頭都能看出他對故鄉的懷戀。

與艾爾莎相同的是,東西方文明兼收並蓄的融合在了戴思傑身上。戴思傑就是夜孔雀,就是當年成都的憂鬱男孩馬小林,是在異國漂泊的馬建民,是歷經滄桑孤獨地傳承中華文明的馬榮,也是多年後歸國尋根的艾爾莎。

在飛速發展的今天,他所眷戀的故鄉文明也在逐漸消散。台下的觀眾聽不懂川劇,過去常見的臭椿樹遍尋不到,古老的手工紡織機只剩下馬榮會用。
導演的要說的很簡單,大家都聽過。蛾與蛹可以並存,尺八與電子音樂也可以完美融合,就像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新與舊結合可以孕育出最美的蛾子夜孔雀。


說回愛情。以下的影評可能會有劇透,沒看電影的慎看。

電影中過去與現在穿插,層層渲染出女主人公艾爾莎在成都與巴黎這兩座城市的成長和感情經歷。
就演員而言,三位男主人公的扮演者黎明、劉燁、余少群有個共同的特點——憂鬱。

余少群扮演的馬小林是青春期男孩的憂鬱。
母親早逝的他,敏感、脆弱,卻又有顆赤誠的心。他對艾爾莎一見鍾情,毫無保留的付出了自己的愛。
就像他表演的川劇一樣,旦角不唱出聲,而要由他人配唱。他對艾爾莎的愛也是默默付出,從未說出口。他的愛太過濃烈也太過含蓄,所以最後傷到了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余少群的表演非常好。他的眼睛會說話,把角色的敏感、脆弱、單純、執拗絲絲點點滲入觀眾的心,富有感染力,非常吸睛。
這個玻璃鞋就像他和艾爾莎的感情一樣,只是自己的幻想。
劉燁扮演的馬建民有一種漂泊的憂鬱,折射出導演在異國光鮮下的滄桑。在電影中他總是笑著,用輕鬆的語氣講出自己輾轉多國、和女朋友分手的經歷。他的憂鬱藏在他的豁達中。
他和艾爾莎有相似的經歷,兩人的感情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始終認為他倆的感情中友情大於愛情,甚至根本不像愛情。
劉燁演這個角色有種殺雞用宰牛刀的感覺,所以他演的非常放鬆、自然。他本身性格中的豁達、內心敏感還有法國生活的經歷與人物非常貼合。
黎明扮演的馬榮是一種歷經滄桑的憂鬱,還有孤獨。
他妻子早逝,一個人帶大生病的兒子,一個人守著傳統文明和技藝,連自己的愛情也要顧念著兒子的心情。他是苦難的、憂鬱的、孤獨的。
他的憂鬱體現在他的處處為難和處處隱忍。
黎明的眼角有了皺紋,但他的眼睛依然很乾淨。乾淨並不意味著單純,這種歷經滄桑後的通透和他骨子裡的浪漫憂鬱才是吸引艾爾莎的原因。
而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劉亦菲,真的非常符合這個角色。艾爾莎是什麼樣的?一個來自浪漫之都的女孩,骨子裡透著浪漫、勇敢、叛逆和倔強。所以她愛上馬榮,就像宣傳語說的,飛蛾撲火、義無反顧。
細節處方能看出演技。劉亦菲表演的最好的部份是三次馬榮把她放下的情景。第一次,驚愕。兩個人處於好感階段,她雖然驚愕於馬榮不紳士的行為,還是默默接受了。第二次,憤怒。真的是隱忍的憤怒,一個女人對自己男人的憤怒。這時他們已經確立了關係,馬榮竟然還要把她放下,實在讓人憤怒。但她忍住了,只是用自己的表情表達自己的不滿。第三次,喜悅。馬榮終於決定不放下她,試著讓自己的兒子接受她。這三場戲,與兩人的感情一樣,層層遞進,層次分明。劉亦菲與艾爾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現十分到位。
也是這三場戲,註定了馬榮與艾爾莎不可能在一起。馬榮愛艾爾莎,他們兩個人相互吸引,非常相配。可回到現實,他最在意的,始終是自己的兒子。
馬榮與馬小林的關係,正如川劇中阿蓋公主和父王的關係,充滿矛盾。不同的是,這對父子的矛盾下隱藏著深深的愛,馬榮對馬小林無可替代的愛。所以最後阿蓋公主飲下毒酒,而馬榮卻寧願自己去死。
作為一個男人,他愛上艾爾莎。作為一個父親,他不能放棄馬小林。

這部電影只有短短的八十幾分鐘,卻完整的講述了一個有愛情、有親情、有友情、有人文情懷的故事。四位演員都恰如其分的演出了自己的角色,加上美麗的鏡頭和潤物細無聲的配樂,有看頭、有想頭,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非常值得一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