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粉红色的一生(港)/

7.6 / 91,413人    140分鐘

導演: 奧利維爾達昂
編劇: 奧利維爾達昂
演員: 瑪莉詠柯蒂亞 希薇泰絲特 克洛蒂爾德高倫 帕斯卡葛雷果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prite

2016-05-22 07:03:32

觀影 之,玫瑰人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上帝賦予了我玫瑰般的人生,卻不再賦予贈我玫瑰之人」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這首膾炙人口的法國香頌,在中國的知名程度,遠比它的主人——法國女歌手艾迪特•琵雅芙更為人熟悉。各個版本頻頻傳唱於國內外經典電影中,無論是赫本在《龍鳳配》中的迷人清唱,《拯救大兵瑞恩》裡的婉轉之聲,《天下無賊》里伴著劉若英的眼淚,還是《瓦力》裡的太空漫舞……所謂香頌,是法國世俗情愛歌曲的泛稱,那美妙浪漫的歌詞,繾綣又回味無窮,引發著人們對法蘭西情調的渴望和對流逝歲月的記憶;卻又在命運的安排下,悄然成為歌者傳奇一生的註腳。
       2007年情人節,法國800多個影院同時上映了由本土導演,奧利維埃•達昂執導的音樂傳記電影《玫瑰人生》,創下了法國文藝片聯映影院最多的電影記錄,並一舉斬獲驚人的票房。這也許是繼1963年琵雅芙隆重的國葬儀式之後,人們再一次用行動懷念這位「小麻雀」,和她不老的歌聲。正是同名為「玫瑰人生」的歌曲,將她推向法國香頌天后的地位。作為柏林電影節的開幕影片,《玫瑰人生》以別出心裁的剪輯藝術、聲勢浩大的音樂效果、非凡精確的演技呈現,將琵雅芙豐富如戲劇般的一生濃縮在140分鐘裡,不僅贏得了歌迷的一致認可,最終獲得金球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等12個大獎;琵雅芙的扮演者——法國影后瑪麗昂•歌迪亞亦憑藉其近乎完美的出演,奪得奧斯卡影后的桂冠。

      1918年,巴黎一個名叫美麗城的移民街區,女孩艾迪特像皮球一樣,被父母踢來踢去,最終寄住在祖母的妓院,過著與同齡人相比足夠另類的生活。活潑善良的妓女提提妮,是她荒涼童年中最溫馨的回憶,她嬉笑間的即興演唱悄悄感染著艾迪特。可是父親的突然返回,卻撕裂了短暫的歡樂,在兩人顛沛流離的謀生過程中,14歲的艾迪特第一次當眾表現出驚人的演唱天賦,從此開始了街頭賣唱的經歷。
       20歲那年,艾迪特持著「一個人唱是賣藝,兩個人唱是表演」的信條,與女伴賽門妮相依為命,拎著酒瓶、搖搖晃晃在街上游走,腳步所停之處便是她的舞台。一次露天演唱,艾迪特引起了老闆樂佩雷的注意,之後她以藝名「琵雅芙」在酒吧出道,羞怯的眼神下爆發出有力又委婉的唱腔,令她收穫無數的歡呼和掌聲,並被引薦給藝術界人士。當「小麻雀」的稱號躍上報紙頭條,事業正臨蒸蒸日上之時,慧眼識珠的伯樂樂佩雷卻遭謀殺,罪證指向艾迪特以及她品行不端的朋友,唯一的伴侶賽門妮也被強制送去少女收容所,一瞬間從空中跌向地面的「小麻雀」,孤獨的她回到簡陋的小舞台,面對觀眾的噓聲和辱罵。走投無路之時,她聯繫上曾經結識的曲作家雷蒙。出於對她出眾天賦的欣賞,不願讓這顆鑽石過早被埋沒,指導琵雅芙進行了系統的演唱訓練,並教給她舞台表演的技巧。身著黑色套裝,襯著別緻的容貌和歌喉,琵雅芙以新的、歷久不衰的經典形象,宣示了即將開啟的巨大的騰飛。
      初登音樂廳的舞台,一席黑裙下,閃爍著怯懦得楚楚可憐的大眼睛,巨大的能量卻自然如泉湧一般從她開合的嘴唇中流淌出來,彷彿潛藏多時的另一個人從她的身體裡鑽出,彷彿聽聆著祈禱的聖女德蘭在瘦弱的軀體中舞蹈,在旋律和舞台氛圍的引導下,她愈發收放自如,自由而靈動地陶醉於自己的表演,時而滑稽,時而深情。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不時以琵雅芙悠揚的歌聲為裝點,此時卻僅剩輕盈如呼吸的背景音樂,在緩緩搖盪的鏡頭和光影交疊中迴響。其無聲的演唱,既和聽眾漸長的熱情與驚嘆相對照,又給予電影觀眾們不斷累積的內心情感以適時而溫柔的宣洩出口。靜寂之後爆發的狂潮,將曾經的「小麻雀」,正式以艾迪特•琵雅芙的鼎鼎名號,推上神壇。

       成名之後,琵雅芙的隨性散漫一如既往,進而變本加厲。她笑言到,若不縱情浪蕩、肆無忌憚,「成為艾迪特•琵雅芙有什麼用?」事業的蒸蒸日上,輕易地提供了任性的資本。1947年,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劇評家弗吉爾湯姆森,為琵雅芙寫的專欄上了頭條,滿篇的溢美之詞,為她在紐約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而就在異國,琵雅芙遇到了此生的摯愛——法國拳擊手馬塞爾。兩人可謂一見鍾情,疾速地墜入彼此的深淵,琵雅芙顧不上馬塞爾已有家室的事實,矛盾而痴情地迷戀著他,幾於瘋狂。籠罩在愛情和事業的巨大幸福下,琵雅芙在舞台中央演繹著屬於自己的「玫瑰人生」。正如好友馬琳黛德麗的稱讚,她的「嗓音就是巴黎的靈魂,讓人故地重遊,讓人潸然淚下」。蛻變的小麻雀已然站上最高的枝頭。
      上帝彷彿嫉妒般,卻不願意賜予她近乎完美的幸福。在寄給馬塞爾的情信中,她寫道:「若有一天命運將你奪走,若你死了,離我遠去,你愛不愛我又有什麼關係,因為我也死去」,不幸一語成讖。因為她狂熱的愛慾,忍受不了一刻的等待,馬塞爾被催促著連夜乘機返回,竟遭遇空難。作為愛人,也是兇手,悲痛欲絕的她甚至在夢境或是幻影中迷亂。伴隨著愛人死去而來的,是愈演愈烈的任性和放縱,是車禍和車禍之後對於酒精乃至藥品的依賴。輝煌的舞台上的背影,從此將漸漸佝僂,枯萎,消散在《愛的禮讚》的哀慟中。
       當過早衰落的琵雅芙坐在海邊,褪去了一身光環,織著毛衣,接受著記者採訪時,她說:「(比起死亡)我更怕寂寞」而她給所有女性的建議都是一樣的,「去愛」。命運的造化,即便它再殘酷,始終未曾改變過艾迪特的真摯內心。無論是被愛,還是被傷害,對她而言,都是人生的一部份,「去愛」永遠承載著人生全部的意義。在彌留之際,她輕輕將記憶中的點滴往事一一拾起:父親送給她的玩偶、一別永無相見的提提妮、短命的名為「瑪塞爾」的女兒,以及給自己留下最美輝煌的舞台。當她不能再愛、不能再唱,這些溫暖的回憶仍舊讓她對苦難中的愛保持忠誠。當謝幕來臨,所有的片段剪切,伴隨著結尾琵雅芙的怒目圓睜,縱情高歌,彷彿是在地球上留下此生最響的絕唱,《我心無憾》正是琵雅芙一生的註解和宣言,這就是她的人生。

      酒精與嗎啡,為所欲為而桀驁好強,神經質與偏執症,身高不過1米47,脾氣卻和她的聲音一樣大,種種標籤,將琵雅芙冠上了不可複製的人生經歷,將她的個性鎖定並貫穿在影片中。然而琵雅芙對神靈的信仰,此生一直點燃著微薄卻不可熄滅的火光。童年時期的艾迪特曾經染過一場嚴重的眼病,差點失明,妓女們湊錢將她送到聖女德蘭處朝聖之後,她奇蹟般恢復了視力,自此養成了虔誠禱告的終生信仰。初識樂佩雷時,艾迪特在小酒館祈禱「成大事」,在拳擊場下祈禱愛人勝利,心願紛紛地應驗。直到最後,虛弱無力的琵雅芙,硬撐著也要開巡迴演唱,卻因為沒有十字架毅然拒絕登台,再次向她的庇佑者禱告,「別拋棄我,我還想活下去」,只因為她還想繼續唱下去,歌唱是她唯一的生命源泉。臨終前,她最後一次禱告,回到了父親身上。回憶像過眼雲煙,琵雅芙是否會想起,她在父親的馬戲團里看到那噴火的藝人,朝空中噴吐的火星化成了璀璨的聖女德蘭的模樣,奇幻的一幕,彷彿提前預示著艾迪特是被神靈選中的人,她未來的喜和悲,早已被上蒼欽定。

      被譽為詩人導演的達昂,其電影語言如意識流小說般「隨意」地漂流著。他偏愛陰沉黑暗的畫面氣氛和非線性的敘述脈絡。《玫瑰人生》中,達昂沒有選擇平鋪直敘,而是將不同時空場景進行亂序,與琵雅芙本身混亂的人生風格相輔相成,一幕幕片段,均是琵雅芙在彌留之際所進行的散亂回憶,拼湊起來完整地再現了琵雅芙「妓院成長,街頭賣唱,一炮成名,因愛而頹」的人生。場景的切換凌亂有力,幾處走馬觀花的長鏡頭使用和複雜的長短鏡交接,伴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色彩運用,使電影呈現精美考究的視覺效果。觀者從琵雅芙那斷斷續續的回憶中,重新連接起她的人生軌跡和重要節點,回視起一代歌后那傳奇的人生全貌。少女與老嫗,悲傷與欣喜、靈動與遲緩交替著出現,既是殘酷的再現,又是合理的註解。
      《玫瑰人生》中迴蕩著琵雅芙演唱生涯中一首首經典歌曲,歌聲慵懶酣暢,卻難掩其中的憂傷,她的大部份歌曲都吻合著當時的情感,真實反映著她命運多舛的一生。將「玫瑰人生」置於與馬塞爾的愛情戲中,完美地表達了琵雅芙躍入愛情、痴心不改的態度。她對愛的滿腔熱忱,對愛的執念永不放棄,令她曾經活得像一株艷麗奪目的玫瑰,卻也逃不脫無聲凋零的命運,詮釋了玫瑰人生的意義。電影中觀者偶爾會聽到歌迪亞的歌聲,但大部份歌曲仍是由當年琵雅芙的原聲帶經過數位修復後的音樂,景樂結合,借曲抒情,不同時期的歌曲,串聯起琵雅芙從法國到美國的人生軌跡。
《玫瑰人生》的製作團隊非常強大,電影被國際影壇視為繼《羅丹的情人》、《天使愛美麗》之後最重要的法國作品。前法國國寶級演員「大鼻子」傑拉爾•德帕迪約,扮演片中琵雅芙的伯樂樂佩雷;主角瑪麗昂•歌迪亞再次貢獻出驚人演技,從內到外詮釋出琵雅芙的生命精髓,細挑的眉毛和抬頭紋、蒼白的面孔和鮮艷的紅唇,神奇的化妝效果令歌迪亞極似琵雅芙的真實相貌。她完整甚至完美地重現了琵雅芙大半個世紀的傳奇人生,年輕時代的歡騰與輕狂、眼神中的靈動與怯懦,面對愛情的渴望與急躁,痛失所愛的歇斯底里和衰敗。跨越幾十年的年齡演繹,將複雜又單純的琵雅芙再現於世。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巴黎美麗城街72號的一個牌子上看到這樣的銘文:「艾迪特•琵雅芙就是在這座建築物的臺階上,第一次看到了這個世界」。從低賤的小麻雀到高貴的香頌女王,這朵苦酒澆灌的嬌艷之花,在每個讓人狂喜或心碎的時刻,都盡情綻放著自己的生命,並且無怨無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