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Finding Dory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寻找多莉

7.2 / 303,116人    97分鐘

導演: 安德魯史坦頓 安格斯麥可連
編劇: 安德魯史坦頓 Victoria Strouse 鮑伯彼得森
演員: 艾倫狄珍妮絲 艾伯特布魯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6-06-18 06:37:52

羅志祥已憑此片正式進軍好萊塢


開宗明義,《海底總動員2》比我想像的要偉大得多。

看的中途,我還在不斷走神犯疑:開頭出現過一條小章魚,中間冒險遇上一條大章魚,後來還出來一個章魚主角,把一種海洋生物如此重複利用,不像是皮克斯的風格。

多莉的記憶時好時壞,有時候聽過就記憶猶新,有時候再怎麼努力也會記錯,這不是短期記憶喪失應有的癥狀,可參見《記憶碎片》。

情節上也有一些說不通的地方,比如明明是進的是最強眼鏡,怎麼同一個館內就有要找的深海族群,標牌上不是箭頭相反嗎?

有人覺得這些無所謂。可是要知道,作為動畫業界翹楚的皮克斯,創作是何等滴水不漏、鉅細無遺。連某種一閃而過的動物的毛髮材質,都要專門開會討論,怎麼可能隨隨便便留下這些大過漁網的漏洞。

我比較遲鈍,直到全片收尾,才恍然大悟。尋找親人的終點,親朋好友團聚了,人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最後一個鏡頭,卻是兩條魚在一片空曠的海域聊天,音樂也低落哀傷,不像是在歡迎,倒像是在緬懷。

突然明白過來,這個尋親故事的表象之下,隱藏著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樣一來,情節有出入的地方,也很容易說得通了:多莉其實並沒有找到父母,整個冒險過程,都是馬林講述的一個故事。

他們的確上了路,但在躲避大章魚之後,尼莫受傷,多莉碎嘴,馬林對這趟冒險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藉著多莉記性不好,他開始現編故事,講述她「剛剛經歷」的冒險故事,卻意外讓多莉不斷回憶起童年與父母相處的種種,達成了另一種的圓滿。因為是臨時現編,存在省力偷懶的段落,當然無可厚非,畢竟我們不能要求一條魚擁有人類編劇的智商。

故事中暗示意味最強的,是章魚漢克的神通廣大,就差讓羅志祥來配音了。他可以自如陸上行走,隨心所欲隱藏蹤跡,給多莉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幫助,簡直是蝙蝠俠來給小鬼當家施以援手一樣。他可以化成一切,融入一切,潛台詞是,他也可以什麼都不是,只是編故事的一個工具。漢克一直強調有過可怕的遭遇,不想回到海里,卻又絕口不提,到最後也沒個交代。兩個魚家族團聚之後,他也不再現身。在彩蛋的各種不相幹的場合神出鬼沒,更加印證了它的虛無身份。

一起看的朋友抱怨故事太胡鬧了,尤其是章魚開車突破逆向行駛,突破警車封鎖之類,完全讓人無法投入。的確,按照皮克斯以往的動作編排,似乎不該那麼低幼,皮克斯的編劇完全夠才華想出更具靈氣的拯救橋段。但低幼就是他們追求的目的。低幼了,才有揮之不去的荒誕感。荒誕了,才暗示這只是一段魚口中的劇中劇。

13年前的《海底總動員》是尋找家人的故事,13年後幾乎把故事改頭換面重演了一遍。是這樣嗎?炒冷飯是皮克斯最不可能做的事。《Finding Dory》不是作了變體的《Finding Nemo》。第一部失蹤的是尼莫,當然叫《尋找尼莫》,而這一回尋找的明明是多莉的父母啊,不是該叫《尋找查理和珍妮》嗎?

所以尋找的對象必須是多莉。找回記憶,就是找到了自己。這樣一來,《Finding Dory》就成立了,通過講一個故事,馬林幫助多莉啟動了童年記憶,由此「找回」了完整的多莉。《疑犯追蹤》不就經常強調嗎,是記憶塑造了人格。

年初的《動物方城市》還在上演所有矛盾全部化解所有人一起開心趴體,皮克斯已經悄然將觸角伸向了現實世界的更深處。它脫離了「生活能自行回到美好」的思路,就像周星馳從《賭聖》、《唐伯虎點秋香》時代癲狂賀歲的笑到飆淚,進入《喜劇之王》對人生無奈卻又不肯認命的笑中帶淚,從喜感噴薄的哈哈一笑,升級為從荒誕中尋找生活真意。當然,並不是要把兩種不同風格的動畫片分個高下,只是證明,皮克斯總在不斷逼升創作立意,這是他們保持行業先驅的致勝法決。

傳統的好萊塢動畫片,總是一個妙趣橫生的寓言故事,孩子可以看到歡騰的故事,大人領會一些略高於常識的生活真相。創作要在通俗和嚴肅之間探尋分寸。而皮克斯通過《海底總動員2》開發了一條全新的路子,儘可以用低幼來取悅更低齡的孩子,對於成年人,則讓他們冷不丁嘗到荒誕不經掩蓋下的那一絲苦澀——那是成長的味道。

生活會給人創傷,甚至是巨大的,但不論如何,總要像個記憶力不好的孩子一樣,帶著隨遇而安的信心,游啊游啊不停往前,這就是影片不斷髮問「多莉會怎麼做」的意義所在,也是影片的tagline「She just kept swimming...」的真正所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