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樹大招風 Trivisa

树大招风/Trivisa

6.9 / 1,375人    97分鐘

導演: 許學文 歐文傑 黃偉傑
編劇: 伍奇偉 麥天樞 龍文康
演員: 陳小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竹西

2016-06-27 21:38:28

《樹大招風》獲金像獎,就變成好電影了?


《樹大招風》獲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有人給我留言兩個字:「打臉」。因為我之前批評過這部電影,指出幾點問題。所以這位讀者得意洋洋要打我的臉。顯然,我是堅決不認可的。

首先,作為電影批評,我當然可以指出某部電影的問題。我也完全能接受別人對我的反駁,只要是有道理的,邏輯上能自洽的。我只是請一些沒有經過文藝批評訓練的讀者,不要再反問那種什麼「有本事你拍一部看看」這樣的傻問題。難道你批評冰箱不製冷,就要自己造冰箱;你批評公路設計不合理,就要自己修一條路嗎?文藝批評的意義和價值,不是你這樣的讀者能理解的。一律拉黑!

其次,一部有問題的電影,不代表不能獲獎。或者反過來說,獲獎的電影不代表就是一定是好電影。難道這麼清晰的邏輯,還有疑問嗎?《樹大招風》能獲獎,只能說明香港電影的凋零和沒落而已。

第三、個人對金像獎這兩年的表現尤為失望。作為一個本著表彰鼓勵電影和電影人的獎,太看重電影之外的東西,是對這個獎的公信力的透支和對藝術創作的誤導。想想去年的最佳影片頒給了《十年》那樣的爛片,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同樣,今年的《樹大招風》的意識形態傾向,也是極其明顯的。

我翻出了之前的對《樹大招風》評論,修改了一下過於調侃的口氣,當然我這不是嚴肅的學術文章,不可能那麼嚴謹,只是說這麼一個意思,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瀏覽一下。

第一、《樹大招風》還是沒有走出97情結。

把所有的失敗都歸結為97問題,對於脆弱的港人來說,已然成為一種情懷,顯示出電影創作者們一種思維的惰性。大家懶得再去關注和思考現實,尋找出路。

只能說,銀河映像的格局真的太小了,一直在這個點上蹉跎,也難怪杜琪峯一直得不到國際影展的認可。

其實我個人並不反對某些人的某種堅持和執念。退一步說,即便這個題材是有意思的,但杜琪峯的團隊一邊假惺惺地向大陸投誠,一邊在香港販賣情懷,這樣就有點不夠厚道。他們要兩邊討好,在大陸這邊是商業片大拿,在香港是堅定的愛港分子。。。

其次,《樹大招風》裡的大陸,是想像和偏見,不是現實。

偉大的法國電影批評家安德烈·巴贊(請允許我裝個B)告訴我們,電影是真實的漸近線。其實我不同意巴贊,我認為對於電影而言,真實感比真實更重要。雖然電影「取材於真實事件」,允許改編,但至少要保證藝術的真實,邏輯的自洽。

電影中所指出的大陸官員貪腐問題當然是存在的。有人還懷疑賣花瓶的橋段,各位,不用懷疑。如果你看過吳思的《潛規則》就知道,這是古代官場雅腐(優雅、風雅的腐敗)的慣用伎倆。過去是用書畫,現在用古董而已。反映官場的腐敗不是不可以有,可是在我看來,電影把中國官員處理得過於浮誇,反而失真。我不知道作為中國香港的導演們為什麼這麼不懂中華文化中的潛規則,又或者是故意進行偏激的處理?中國的官場文化的常識,講究檯面上是一套,檯面下是另一套,即嘴上說的 ,跟實際行動是兩套體系,嘴上仁義道德,暗地裡男盜女娼。電影裡把檯面下的都放在檯面上了,這就完全失真了,味道全然不對。

況且,導演們用類型片的方法製作了這部電影,卻又用「取材於真實事件」坐實了故事的真實性,所以最後出來的東西,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類型片,兩邊都想靠,兩邊又都不靠,那就必然會讓稍有文藝鑑賞力的觀眾感到不適。

正因為如此,把三個大賊描寫成走投無路的悲劇英雄,就顯得導演們價值觀十分扭曲。因為,這三賊並不是水滸式的人物,他們確實曾經存在而且確實傷天害理、無法無天、殘殺無辜,並不值得同情或者歌頌,更不是什麼反抗政府的末路英雄,不是嗎?

最後,個人不喜歡影片的節奏。

電影作為一種時間藝術,在我看來,節奏非常非常之重要。我還是喜歡早期的銀河映像,比如《非常突然》裡,面對兇悍的匪徒,緊張地要死,還能想想遠方的姑娘,或者說個不太好笑的笑話,這種張弛有道的節奏,給人感覺就是自信、舒服。《樹大招風》給我的感覺,是每個人都在急急忙忙往死路上趕,來不及看一眼旁邊的風景,要這麼著急嗎?看電影的都不急,拍電影的急個什麼勁兒啊?這只能充分說明,電影製作者們的浮躁及強烈的不自信。

最後,我要說,三段式的敘事,並沒有給故事加分,反而是減分,故事沒有呈現出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感,而是將三個人物強行扭在一起。互不相識、性格各異的三大賊王要做「中國合夥人」,然後搞得山雨沒來就「風滿樓」,這不是賊王,是弱智吧?這麼張揚不怕遭雷劈嗎?然後,三個人終於聯繫上了,接著就都同時、分別玩完了。雖說講故事可以無巧不成書,但只能一巧啊,你三巧弄一起,就是侮辱觀眾的智商啊。

另,我們這一代影迷,對港片有種執念,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港片現在的真實狀況。我們曾經為之著迷的導演們,已經完全失去了創造力,不停地重複自己;新的導演一出手,就老態畢現,思想意識陳舊,視聽語言也沒有創新。只是很多影迷執念太深,失去了正常的判斷。

又或者,不忍心批評? 微信公眾號:電影拉片室。2017年4月10日修改。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