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4,297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ophianews2010

2016-06-29 02:43:19

一入新聞門,一生新聞人


Sophia說,自己是一個傳媒圈外客了,除了手機中可能比別人多上幾個從來沒有撥通過的媒體人或前媒體人的電話,我和所有的讀者一樣,成了靠媒體提供資訊的人,而非在新聞前沿獲取和披露資訊的人。

我記不得從新聞轉向法律的導火索,只記得大體時間是2015年的春節,從那年的3月開始,我開始著手司法考試和保研讀法律的機會。現在想想,新聞對我來講,都還是心底的那一顆硃砂痣,就像我會一直愛著紅豆。還像是初戀,或許你會永遠記得他/她的好,但可能忘了你們為什麼分開,總是輕言性格不合吧。

今日下午,看了《聚焦》(Spotlight)。本著不接受劇透和故事預期的心態,作為一個文盲也不知道2003年的普利頓獎的名單,我看到中途還一度猜測,Robby或者Ben會不會有一個是有「污點」的反面,比如1993年的資料被雪藏中是否有利益關係?甚至到結局前2分鐘,我還臆測,大主教能不能有權力在印刷之時or之後封鎖了消息。看到人們開始在清晨閱讀的時候,我顯然有點游離於劇情。是啊,這便是我對媒體的理解,很抱歉,我是一個「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的姑娘。

或許,這便是我對傳媒的預期之一,實在抱歉。

另一個故事與一個朋友的工作細節有關,大體是,我們在一起吃飯,中間他接到了採訪任務,放下筷子轉向微信獲得聯繫方式,手機打電話確定事實和細節,再和編輯打電話溝通所需的消息源個數和關係鏈條,再要聯繫方式和打電話。有那麼一瞬間,我覺得我所離開的便是媒體的繁復工作,還有無盡的事實確認。但後來,在結束晚飯後,他接到了電話講,報導暫停的時候。(以上故事為杜撰,如有雷同,算我懂你的套路)

我想,我想遠離的是某些原因,就像看Spotlight之時,我也有無數次以為他們的事實確認會被某些原因所阻斷,在看到律師因為他們是《Spotlight》而不僅僅是《Boston Globe》願意接受採訪並提供幫助時,我有些震驚,試問在我心中,有哪家媒體或者哪位記者,我能夠相信,有一些資訊如果確實並有新聞價值和影響性,他們會竭盡全力發佈,哦,不,是一定能發佈。

最討厭的莫過於竭盡全力,我用全力愛著新聞學,但未有一言不合,就已小船翻,我拋棄了它。你看,我的藉口可以是,我用光了力氣。????

回到最初說朋友的採訪,那篇暫停的報導,有後續的資訊,只不過披露的消息量已經遠遠小於我們一個晚飯可能獲得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披露的角度和有社會關注意義的方面在我的新聞價值觀中已經完全不在了。就像是Boston Globe在1993年就已經知道有20個神父涉嫌性侵,卻在2002年才發出報導,這中間有上百個孩子還在遭受著性侵,並且這樣的陰影可能伴隨他們一生。朋友的採訪可能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只不過從某種意義上,所涉關聯,也足以構成心理學意義上的phenonmenon,我不知道下一次看到這類的報導會是多久以後,這些只有對面的媒體大樓不知道的秘密還要潛伏多久。

如今,我不怎麼讀新聞,有人推薦我下載財新的客戶端,我也遲遲以沒連wifi為蹩腳的理由;也鮮少去看世界大報的報導,雖然我連翻找影評都在Google。

但,只要看到一篇新聞(感謝朋友圈我還沒有成為魯濱遜),就忍不住去想還有哪些事實可以挖掘,在這篇文本中,有哪些消息源是不夠的,有哪些細節不是講故事,距離華爾街日報體還有多遠。是啊,我看的第一本新聞學的書是《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然後,就忍不住在轉發的時候,或者在微信文章的留言中大放厥詞,講一些有的沒的評論。想想最初離開校媒的時候,還忍不住給人家後台留言,去苛責錯別字,或者一些事實資訊(比如學院年級)的更正。哎,都是病,得治。

最近畢業季,總有人問我,你讀法律想做什麼。我說,可能做律師,可能做其他的。和當年我入新聞學院,鏗鏘的「記者」迥然不同。我帶著理想和憧憬進入新聞學院,那是一個18歲少女的所有,記錄生活,報導世界。用一個流行的詞「走心」,便是我本科前三年的生活。

最後的一年,我學會了生活,找著辦法娛樂自己,讓自己快樂,而不是為了走心而快樂。我過的跌跌撞撞,各種不適應,卻也一路走了過來,並且學著羨艷「正午故事」等訂閱號上偶見的好文章,依然憧憬「大象公會」在某年年初說的「城記」視訊,看到某篇精彩的大稿是自己認識的記者寫的,總忍不住轉載,說「真棒!」。我已經成了一個讀者,一個期待著媒體依然可信、媒體人依然職業且專業的小讀者。

我還說,我可能還會回到媒體,在某一天,帶著我保留的赤子心,愛上心口的那顆硃砂痣,為了它奔走江湖。

最後的最後,想說,東野圭吾的小說,《悖論13》有一些反常的理念和不主流的社會關係模式,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與思考社會的視角。一入新聞門,一生新聞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