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危機救援 The Crew

火海凌云/危机救援(台)/机组乘务员

6.9 / 3,669人    Russia:138分鐘 | Taiwan:124分鐘

導演: 尼古萊列別代夫
編劇: Tikhon Kornev Yuriy Korotkov Nikolay Kulikov
演員: 弗拉迪米爾馬西科夫 阿格妮格魯迪特 Sergey Shakurov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人在他鄉

2016-08-01 03:41:29

一部好的災難片要素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其實災難哪有好壞,就像我們常說的,只有壞的和平,沒有好的戰爭。

但是如果要拍一部災難片,那麼好與壞則是存在的。

所謂好的災難片,就是感官上要對觀眾有一定的衝擊;情節上要有一定的緊迫甚至壓迫感;並且對於災難的起因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現在已經是21世紀,坐在電影院裡的人們不再是上個世紀初面對剛問世的無聲黑白電影那樣,只要有個圖像就能哇哇大叫;而貫穿整個故事的人物形像要鮮明有特點,畢竟身處那樣的一個環境中,哪怕再普通的人都會自覺不自覺的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不管善與惡)展現出來;如果在這之上再能加入一些自己民族文化的元素,那就更好了。

而俄羅斯在今年所拍的火海凌雲在我看來就基本具備了上述的這些。

1)感官上的衝擊:雖然不是在電影院裡觀看,但依然對畫面中雷電火山噴發飛機迫降等等場面所衝擊,相信在電影院裡的觀賞效果只會更好。其實俄羅斯電影的特效歷來都是相當不錯的,比如幾年前的守夜人系列,以及較近時期的他是龍,都能體現出俄羅斯電影工業在此領域的強勁實力。而其實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動畫特效已經越來越深和廣的融入進了各種電影題材之中,因為它不僅僅能夠幫助電影人達到他們所期望產生的那種對於觀眾的感官衝擊,更可以在不同的電影類別以及情節推動上,幫助電影人作為另一種形式電影語言表達出來。


2)情節上的壓迫感:在飛機從小島升空,以及中間環節的乘客大挪移和最後的單腿「硬著路」上最能直觀的體現出來,並且從一開始降落到小島展開營救,導演就已經在一點點的渲染烘托這種氣氛,所以到最後的這幾段高潮就顯得水到渠成。

3)災難的起因:還算是合理,雖然最開始客機正常飛行突然接到了通知進而改道飛往小島,略微顯的有點生硬,但是聯想到馬航的不翼而飛直到現在都沒有下落,這點不自然也就微不足倒,何況之後的一系列發生都是一環套著一環,加分不斷。

4)人物:這一點我覺得影片也做的甚好,電影花了半部的時間既簡潔又不簡單的把幾個主角的性格特徵向觀眾交代的很清楚明了,機長的獨斷又沉穩甚而循規蹈矩的教科書式作風;男主角的愛憎分明又敢作敢為,不畏權貴不循規矩的性格,但又有著高超飛行技能的實習生身份;女主長期身處男性職業而有著的執倔等等。

正是這一個多小時的精彩刻畫,從而在影片後半段中這些人物才能彼此緊密聯繫產生出化學反應,把電影推向一個藉著一個的高潮。

5)影片的細節其實在我看來很有點意思,我只摘兩個出來供大家品味。一個是當得知客機最終成功著陸後,航空中心高管聚集的會議室內一片安靜鴉雀無聲,男主爸拎包走人。我在想,這要是美國人拍的話,必定是一片沸騰歡呼之聲。(無數美國大片可證)
第二個則是結尾處,如果是美國拍的影片,那這兩個老爺們必是國家的英雄,人民崇拜的偶像,媒體爭相採訪報導的對象。
但可惜,一紙辭退報告就打發走了這兩個「英雄」,只不過經過老領導的「推薦」又跑到了另一家「又」號稱俄羅斯最優秀的航空公司當實習生。(我怎麼用了『又』這個字?)
俄羅斯人那種冷幽默與低調自嘲另我不禁莞爾。

綜上所述,其實在我看來,好的災難片只要具備這些要素,其實它就不可能難看到哪裡去,最起碼對得起觀眾掏的那張電影票。
但遺憾的是,中國所拍的災難片,有些甚至連故事還都講不好,所剩不多故事還有完整性能看上一看的也是借用了真實歷史事件,這本無可厚非,因為災難片本來有一種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所改編再加工搬上大螢幕的,但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勁兒讓你覺得它們還差了那麼一絲味道。

說到這裡不由的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大氣層消失」,此片當時被歸類為兒童科教影片,但其實恰恰其中有著現今中國災難片所沒有的那種勁兒,也有可能童年時的自己口味單純,不像現在這麼濃重?但不得不說,還是懷念那個時候的一些中國電影(比如動畫)


Ps:此片為翻拍,當年的「機組乘務員」播放時我太小,幾乎什麼都不記得,唯一留有至深印象的是一個人被包成了粽子一樣走在過道上,他要到飛機外面進行維修,周圍的人看他的眼神既有好奇又有感激,還夾雜著一絲恐懼。而新的電影裡,這個人消失了,被替換成了那一雙雙高舉的手......




文/ 2016 07 3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