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寂寞公路--The End of the Tour

旅行终点/当旅程结束时(港)/寂寞公路(台)

7.3 / 24,318人    106分鐘

導演: 詹姆士龐索德
編劇: 唐納德馬古利斯
原著: 大衛利普斯基
演員: 安娜克倫斯基 傑西艾森柏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傻樂的貓

2016-10-14 05:56:55

旅程的盡頭


the end of the tour是去年的電影,如果是去年看的,它一定會是我15年兩部最愛之一,另一部是《房間》,

這恰好是人生的兩個方向:《房間》里,經歷了地獄般磨難的母親,在兒子愛的力量感召下,選擇繼續活下去;《旅程的盡頭》里,34歲已經功成名就的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在與抑鬱鬥爭12年後自殺身亡。

片名裡的tour,指的是david宣傳小說的全國巡迴簽售,也暗指人生如同一場巡迴,終點人人一樣,死亡。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講述《滾石》雜誌記者David Lipsky為了採訪這位年青大才子,一路隨行巡迴,記錄這位作家人生的同時,對他提出各種問題。電影必定有加工,有創作者的選擇,但電影的確討論了那個最重要也或者最不重要的哈姆雷特問句,活著還是不活?

人,為什麼活著?

大清早準備早點攤的主婦回答,家裡有幾張嘴等著餵飽呢。為責任。

創業初始的年輕男孩回答,還沒賺到第一個億怎麼能死!為目標。

辭職旅行的女文青回答,世界這麼大還沒看呢。為浪漫。

父母輩們連連搖頭,大吉大利,沒事談什麼死,你沒問題吧,要不要看心理醫生?這恐怕是最多人的答案,死亡,是件最可怕的事。因為死可怕,當然要活著。

David Foster Wallace在電影裡給出了他的答案,david(採訪他的記者和他同名),it's nice,it's not real.

這大概和中文世界裡的鏡花水月一個道理吧,人生本是虛妄。

他生於標準知識分子家庭,童年生活安定,不缺乏愛。他是個大個頭,有著副好嗓子,能唱動聽的歌,酷愛打網球,這完全是少年抑鬱宅男的反面。34歲寫出《 Infinite Jest 》,商業和評論雙贏。這不由得讓我想到周星星在一部電影裡的台詞,我這麼年輕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接下去,只有結束自己的生命。

是的,他自己結束了一切,但這個過程用了12年。

一個虛妄的世界遲早要離開,他不想等了。

我一直反對自殺是弱者行為的觀點,自殺是多麼的英勇!而電影中的台詞甚至david的眼神都在透露,與其說他抑鬱,不如說是,厭世。

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厭世這個詞往往與悲觀連在一起。其實不是的,很多悲觀的人,悲悲慼戚活到老,依然無比貪戀這個世界。

厭世不是悲觀,厭世是看透一切選擇離開。

David說,我也享受成名的感覺,我喜歡被關注,可我知道這一切不是我要的。

還記得我們年少人人都聽過的中文說唱歌曲嗎,「我討厭當明星,又希望引人注目」。

那個唱歌的女人,一樣的年少成名,一樣的充滿困惑,她選擇的「出路」是,戀愛,戀愛,再戀愛。

扮演david的Jason Segel,最有名的角色是how i met your mother裡的蠢萌大男生,職業生涯幾乎全是喜劇。這應該是2015年螢幕上最好的表演了吧。

每個喜劇演員的軀殼裡都藏著一個抑鬱的靈魂嗎?

看完電影也忍不住問自己,我為什麼活著?

20多年前第一次看《阿甘正傳》,阿甘面對病床上即將離世的母親,問出那句我永遠不會忘記的電影台詞,

What's my detiny,mom?

我全身像觸電一樣顫抖。

媽媽回答,you have to figure it out by yourself.

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義吧,命運如洪流,個體如砂礫,水流推著砂礫向前湧去,直到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砂礫沉下去,沉到河底。

電影the hours的開頭,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抱著幾塊巨大的石頭,走向河流深處,勇敢地沉下去,選擇自己降落的時間和地點。

我們沒有這樣的勇氣,所以就帶著好奇心等待吧。

或者用樂觀的眼睛看,我們不是砂礫,而是《阿甘》片頭片尾的羽毛,在風中飄著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沿途的風景。

PS:寫完這篇文,就看到了迪倫拿獎的消息,第一次聽到那首歌,也是在《阿甘正傳》里: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Can i call myself a man now?

i think i ca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