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

弗兰西丝哈/纽约哈哈哈(台)/凡事哈(港)

7.4 / 94,387人    86分鐘

導演: 諾亞包姆巴赫
編劇: 諾亞包姆巴赫 葛莉塔潔薇
演員: 葛莉塔潔薇 Mickey Sumner 亞當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迷影網

2016-10-20 19:56:00

自我地看電影,看自我的電影


作者:石頭姐
簡介:憋稿致死之人

紐約街頭,黑白映像,David Bowie的 「Modern Love」 中,高挑結實的弗蘭西絲在街頭奔跑,偶爾轉幾個圈,旁若無人。這裡是紐約,她是紐約的窮人、窮藝術從業者,一個身份比一個悲慘。但最為可悲的是她的平庸。

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后,另一個偶然看到此片的友人說:「女主角真像你」,一語中的我的觀感,真的很像我。相像到「Sorry」的口頭禪,對時興電子產品的遲鈍,不喜歡動物,在各個圈子的格格不入,人際關係中的侷促又漫不經心,甚至笨拙到無法裝作對別人感興趣。
 
於是我想,一個生活無甚風波,性格普普通通,從相貌到才能都無可言說,也即鮮少戲劇衝突的人生,如果被拍成電影,要如何做到像《弗蘭西絲·哈》(Frances Ha,2012)一樣,俏皮且趣味橫生呢?

《弗蘭西絲·哈》海報
我揣度,首先是體面的輕盈感。無論是生活片斷的選取,還是音樂,都要充滿趣味性。這讓我想到關於這部電影為什麼會拍成黑白片的疑問,其實某種程度而言,黑白片要比彩色片輕量很多,因為觀影者的注意力不會被繽紛的色彩分散掉,你需要注意的,只有人。對於這部聚焦人物狀態的電影,十分得宜。
 
電影開篇,在名為「Camille」(意為個性獨立)的音樂中,一串生活化的快剪——街邊跳舞、奔跑,等待地鐵的間隙聊天,做飯、洗衣、下棋、喝酒、抽菸……展示了弗蘭西絲和友人蘇菲,兩個年輕未婚女性的生活狀態,默契而舒服。





一連串兩人生活狀態的鏡頭,且兩人均處於同一畫框內。
這一整段的愉悅鋪墊,與後來她在各種人際關係中的尷尬形成對比。


場景切換至弗蘭西絲和男友共處,兩人相互試探,氣氛變得低沉但逗
其次是碎片化,包括鏡頭、語言資訊及場景的碎片化(或者說點狀分佈)。86分鐘的較小篇幅里,觀眾隨著弗蘭西絲的遷移,看到她在各色人群中穿梭,朋友、戀人、家人、朋友的朋友、同事,資訊量豐富,但大都是日常的片段(即某些場景的重複,比如聚會),得益於緊湊的剪輯以及短小的場景篇幅,讓人既不無聊,也能在重複中,感受弗蘭西絲的變化(從開始的努力融入,到後來的不以為意)。



聚會場景時,弗蘭西絲經常處於畫面的後方,且幾乎沒有她的主觀鏡
再有是自嘲精神。不去渲染煽情、溫情,甚至是調情時刻的情緒,一出現,就被頓挫感的跳躍鏡頭剪輯打斷。這使得生活不如意的弗蘭西絲沒有時機去自怨自艾,反而充滿戲謔。


前一個畫面為弗蘭西絲在渲染自己有多忙,無法參加聚會,下一個鏡
其實本片的優點在於對人物狀態的把握,即沒有生活重心,以致於呈現出的一種不穩定性。在各個場景中,她通常都是由與人同畫框,轉入與其他人物對立(正反打),最終呈現出孤獨。如果說我認可人類什麼狀態是永恆的,那必是孤獨。兜兜轉轉,從擁有到失去,最終仍然孤獨。

前一刻她還像是主人一樣送走客人。(與本吉、列夫三人同畫)

下一刻她就站在了兩人的對面,客人/主人的位置分明
但弗蘭西絲的格格不入在於,她無法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比如不自知增長的年齡,比如有限的天賦。記得劉瑜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你手裡有一副還不錯的牌,但卻深知不是一把最好的牌,未施為一種可悲。
 
一點點天賦,會引你產生超過自身能力的遐想,並為之拚搏,可到頭來不得不承認,人在天賦上的生而不平等。如果理想與能力的錯位,那麼必然失落,所謂成功,萬中無一。
 
電影中,只有一場弗蘭西絲在舞台上跳舞的戲,而且並無驚艷,她身軀高大,形體緊繃,動作笨拙。(事實上,比起舞台,彷彿戶外的街道、廣場才是她得以放鬆的舞台。導演有意識地略去弗蘭西絲消遣的內容:比如耳機裡的音樂,看電影的內容,可視為她其實無法真的享受消遣的狀態,因為觀眾也同樣無法感受)。當她的理想與能力有限的現實相衝突時,她要如何接受這個事實?電影展現的就是這個過程。

舞台上的表演,其實並不精彩
表演結束後,孤獨地站在舞台旁邊,這更接近她此刻的真實狀態。
電影最後,弗蘭西絲接受了一份與職業理想相悖的工作,且仍然孤獨,但狀態卻是溫柔而放鬆的。一如狄更斯所說:「像牡蠣一樣,神秘、自給自足,而且孤獨」。這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卻是真心接受自己的結果。接受自己,接受週遭的變化,並且努力生活。
 
看完「普通人」在電影上投射「普通」,我想,任何人想把自己的人生變成電影,首先要做的都是接受自己原本的面目,然後量體裁衣,不要想著刻意昇華,那麼他大概就成功一半了。

(僅以最後一句話,獻給國產電影。好吧,我自己就犯了昇華主題的錯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