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盛先生的花兒--The Song Of Cotton

盛先生的花儿/养老计划/TheSongofCotton

5.9 / 29人    98分鐘

導演: 朱員成
編劇: 朱員成 吳波
演員: 顏丙燕 王德順 艾麗婭 李乃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蝦米呀

2016-11-06 01:12:24

一朵在殘忍現實中盛開的鮮花


                     ————————首先來批判一下觀影陋習————————

不得不說一下本次的觀影經歷。對於這樣一天僅排兩場的文藝片來說,能夠在影院內看到有著共同愛好的觀眾是很開心的。但隨後在觀影中,我一度感覺是錯誤地走進了別人家的客廳,被迫坐在兩對情侶的沙發前(左後方,與右後方各一對),一邊觀看電影,一邊聽著他們談論電影。這種帶解說的觀影體驗,過於驚悚。

祝願他們能夠趕上今年的光棍節!




花兒可能永遠也不會隨風散去,它們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美麗,繼續堅強生長。

理性與浪漫

《盛先生的花兒》作為電影學院研究生的畢業作品,劇中充滿了學院派式的理想主義和浪漫情懷,當字幕出現出品人張會軍,監製謝飛時,本片的基本質量得到了保證。但影片和我預想的有些出入,它並不是借大城市裡孤寡老人的彌留時光來藉機批判點什麼,而是在此環境中繪出了一幅悽美而堅毅的西北風景畫卷——一位心懷愧疚的老人和一個尋求尊嚴的女人,被一種超脫現實感的推力,擰在了一起。最後前者完成了心靈救贖,後者開啟了嶄新人生。

那些被拋棄的女性們

在本片中,除了主演王大爺和棉花的情人外,成年男性形像是明顯缺失的。片中的這些女人們各自述說著自己的社會現狀,但都指向一個極端——被拋棄的人。撿破爛的老太太,被兒女拋棄,露宿街頭撿拾破爛為生;棉花的朋友經營垃圾回收站,每天費力地拖拽著成袋的垃圾,有一個兒子,但父親從未出現;棉花的情人在城市裡開店為生,而妻子則在老家,當母女幸福地來城裡與丈夫團聚,卻並不明白自己早已被丈夫在情感上拋棄。

在盛先生的花兒中,其實女兒也算是一朵

有些慚愧地是,在觀影初期,我一度以為會上演惡媳婦妄圖霸佔老父房產,故意在父親臨終前示好,最後兄妹相爭,老頭在孤獨中離世的國產電視劇惡俗橋段。後來很欣慰,因為導演給予了盛琴這個角色豐滿的形象。在上影節上的最佳女配角獎,就是對此最好的肯定。

女兒盛琴。她同父異母的兄弟拋棄父親,獨自生活在國外,其母和父親間的孽緣或許曾讓她心懷怨恨,但這種心理早已化作歲月長河裡的無聲嘆息。她在生活中流露出強勢,對外人的不信任,但自己也承受著家庭的苦悶。獨自撫養著兒子,但與兒子之間有太多的隔閡。影片盛琴好幾次獨坐客廳,不管是從沙發上的茫然醒身,還是回家後面對空曠的房間嘆氣,都在講述這個女人的不幸。而此時,她更渴望在父親那裡獲得一份情親。她的強勢和防備心理,是生活在她身上劃下的傷痕。好在最終我們看到了父女間的和解與解脫。

那人,那花,那狗

女主棉花,被賦予堅韌與悲情的標籤。就像棉花一樣,即使白暇中濺有污跡,在貼身之時也依然能夠溫暖人心。她時常流露出脆弱和猶豫,但在最後面對親生骨肉的命運時表現出異常的決絕,這是本片給予我們的震撼。

她成為第三者,並且意外懷孕在片中上升為一種為自己而活的抗爭精神,讓你無力給予道德上的批判。因為無法生育(其實是男方原因)被剝奪了一次生活的權利後,她獨自進城打工,選擇了一段新的開始。在她身上保留著隆重的傳統婦女謙卑性格,這個被拋棄的女人,在最後敢於直面現實,成為命運的主導者,她選擇拋棄這個城市,回到故鄉重新活一次。


是藝術的臆造,還是現實的昇華

之前說到本片的理想主義,便是讓王大爺和棉花兩個天差距別的人,最終被拼貼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場時空錯亂下的心酸浪漫。當棉花初到王大爺家,隨著電視節目哼唱出那段家鄉民歌時,便喚醒了1968年時的王大爺。這時棉花被賦予了新的角色,苗華。而當棉花面對意外懷孕,但小生命被情人拒絕時,王大爺又被賦予了新的角色,「理想狀態下的愛人」。王大爺反覆說著一定要生下小孩,不管艱辛也要帶大孩子,他跨越時空的回答,讓棉花得到了心中所渴望的那個答案。在藝術的臆造下,兩人彼此填滿了內心的一段空白,因此在最後拍攝結婚照時,留下的只有感動。這是一種穿越時代的震撼。

劇中三位人物被賦予了飽滿的情感力量

從劇中幾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呈現和所面對的衝突矛盾,可以看出本片在劇本上的精敲細磨。本片中充斥著大量的電視節目畫外音和屋外的嘈雜聲,它映造出老人的孤獨。女主自然流露的慾望,讓本片看上去是紮根在觸手可及的現實生活里。但隨後在各種巧合與理想化的拼湊里,現實性被一點點地抽離,一切開始變得美好得不像樣子。但這也是這種標準化學院派電影的些許魅力所在,它不帶俗氣或狗血的劇情橋段,只為心中的既定理想與對「美」的追求來完成故事。
王德順大爺又一次演繹了心酸的浪漫

雖然曾經那段充滿破壞感的歲月在劇中並沒有被過多描述,但從王大爺的隻言片語間,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它帶給人性的災難。每個年代都有著關於自己的時代悲劇,但在同樣的悲劇故事中卻有著各類人不同的反抗。好在本片於這樣的抗爭下,留給了我們希望。最後「那人、那花、那狗」,步入一片充滿暖意的棉花田,為兩段悲劇同時畫上了句號,也完成了影片對現實的昇華。

作者:為蝦米呀 業餘影評人,騰訊第七團成員,時光網主力部落格主
歡迎關注本人今日頭條號:無證影評員 ;天天快報號: 蝦米影記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