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們的輕狂年代 That's What I'm Talking About

各有少年时/我们的轻狂年代(台)/年少轻狂2

6.9 / 49,123人    117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布萊克詹納 格蘭鮑威爾 萊恩高斯曼 泰勒賀啟林 柔伊德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郭連凱

2016-11-14 11:53:18

《各有少年時》—— 青春如夢,夢如青春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為當今影壇上最享譽盛名的獨立導演之一,理察·林克萊特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2014年的《少年時代》,以及7年一部的《愛在》三部曲。鮮有人知道,早在《愛在黎明破曉前》,林克萊特就憑藉一部名為《年少輕狂》的青春片在當年的獨立影壇獲得了一片叫好。那一年,是1993年,整整23年前。

而在23年後的2016年,蟄伏兩年的林克萊特又重新回歸他早期最熟悉的題材,一部《各有少年時》如同一顆青春荷爾蒙炸彈,在那塊巨大的螢幕中爆炸,噴薄而出,撲面而來。讓每一個正青春,或是只剩追憶的人都興奮的手舞足蹈,並叫他們深深的懷疑自己的青春是否被狗吃了。哦對了,這部電影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年少輕狂2》。

《各有少年時》設定於那個黃金的上世紀80年代,講述的是一名剛進入大學的棒球投手Jake與他的隊友們在正式開學前3天的故事。沒錯,這就是影片的所有故事。可以說本片就沒有主線劇情,有的只是一杯接一杯的啤酒、一個接一個的姑娘和一場接一場的Party。

1. 自由與隨性的年少輕狂

自由與隨性是影片最大的標籤,剛剛搬到新住處的主角Jake還沒來得及收拾行李,就被一眾校園把妹「老炮兒」強行帶走,去校園裡尋獲新的「獵物」——新鮮出爐的大一女生。一次並不成功的把妹行動之後,這幫荷爾蒙超標的男生瞬間就把這次失敗經歷拋到腦後,開始盡情玩樂的歡快時光。

他們去酒吧喝酒,他們去夜店狂歡,他們藏進宿舍抽水煙,他們去聽搖滾Live,他們舉辦派對,讓兩個性感的姑娘只著內衣在泥潭裡摔角,他們甚至爬上屋頂,用易拉罐做球,打起了高爾夫。

但是你以為他們真的這樣肆無忌憚嘛?真的就沒人來管管他們嗎?並不是。其實在人員齊備之後的第一天下午,棒球隊教練就來到他們的宿舍進行了一番訓話以及自我介紹,並立下了兩個規矩:1.不准在宿舍內飲酒。2.不准帶姑娘回宿舍「翻雲覆雨」。聽起來挺嚴厲不是嗎?但是這幫年少輕狂的男孩,一轉眼就將教練的話拋到了腦後,當天晚上就帶了一幫姑娘來到了宿舍開party,酒精和性愛那當然是必不可少。這幫20齣頭的毛頭小子,就這樣踐踏著教練剛剛立下的規矩,無所畏懼四個大字躍然紙上。

你在這部影片中,看不到上午,因為每一個新一天的開始,都是伴隨著宿醉與頭痛的正午時光。片中的一幫臭男生,在沒有妹泡、沒有酒喝的時候,就用看似「愚蠢」的競技遊戲來一較高下。正值狂妄自大年紀的他們,因為一場桌球的輸贏而氣急敗壞,怒摔球拍;因為不想認輸,直到手都被對方彈的皮開肉綻才大聲罵娘,走的時候還要嗆聲明天同一時間再決高下。

影片中最有意思的角色要當屬Willoughby,這個留著大鬍子的怪胎有著數之不盡的黑膠收藏和抽之不竭的大麻資源。在開學前一天,他被學校領導帶走,知道這是他的真實身份才被眾人知曉:原來他已經30歲了,Willoughby甚至不是他的真實姓名!他借用這個假名與假身份,多年來混跡多個大學,直到這次被查獲。Willoughby就像導演林克萊特的螢幕倒影,在青春不在,年華已逝的年紀一次又一次的通過各種手段來保持自己的青春。
Willoughby就是青春的縮影,他拒絕成長,拒絕步入社會,而看似卑劣的欺騙手段,為的只是在大學這個青春墓地,多停留一年,再多一年就像每一個經歷過成長的人,小的時候盼望長大,盼望成為成熟的、獨當一面的社會人;而真的走到了步入社會的十字路口,才覺得那個自由而又隨性的年少輕狂是有多珍貴。

2. 無處不在的80年代流行文化符號

熟悉林克萊特的觀眾都會知道,這位導演玩轉流行文化符號的功夫可謂一絕,尤其是在《少年時代》中,12年的年代跨度,Gameboy、iPod、Coldplay、歌舞青春、Lady Gaga、甚至歐巴馬美國大選都被他運用的嫻熟無比。而在《各有少年時》當中,80年代的大時代背景給了林克萊特足夠的施展空間。於是各種流行文化符號一個接一個的出現。
 
他們在無聊的時候會去街機廳打遊戲,影片中這一款名叫《太空侵略者》,為日本太東公司於1978年發行之一款街機遊戲,在80年代風靡全世界。

他們穿著現在看起來老土無比的花襯衫走進夜店,卻得到了在場女孩最多的青睞。作為棒球隊成員,他們當然有著屬於自己棒球服,和現在爛大街的樣式不同,在那個年代棒球服就真的是給棒球隊隊員穿的,通常會在肩章的位置寫上球隊名稱,象徵著自己的身份。

想不到上世紀80年代就有掌上游戲機了吧,不過於現在的不同,那是的掌機只能玩兒一款遊戲,影片裡出現的這個是MATTLE公司出品的棒球手持遊戲機,是那個年代有錢人的象徵,甚至現在還能在亞馬遜上買到,可以好好懷舊一把。

這一個又一個流行文化符號讓人每次看到都會會心一笑,更別說影片中令人應接不暇的80年代流行金曲。林克萊特就像一個時間的魔法師,讓人恍然回到那個永不消失的黃金年代,就像他在《少年時代》中做的一樣。

3. 各國青春片的不同套路

從《年少輕狂》到《搖滾校園》再到《各有少年時》,林克萊特一直貫徹著自己的思想。而這似乎也是大部份美國青春電影一直有的樣子,無論是性喜劇《美國派》、《哈拉上路》,還是更具藝術氣息與反思的《美國風情畫》、《早餐俱樂部》等,美國青春片中的青少年似乎都永遠無憂無慮,偶爾擔心的也是一些「不食肉糜」的小事。即使是描繪殘酷青春,也只是《伴我同行》這種,相比起其他殘酷青春,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再反觀世界其他地區的青春電影:法國的《四百擊》、英國的《小孩與鷹》、日本的《青春殘酷物語》、甚至中國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殘酷才是這些電影中青春的主題。如若深究,文化、經濟背景必定是主要原因,在這裡也就不多做贅述。

回到我們這一代中國年輕人所經歷的青春,物質條件的提升讓大多數人衣食無憂,但巨大的競爭壓力讓幾乎所有人都肩負著繁重的考試壓力成長。我們不必經歷殘酷的青春物語,但也註定很難體會《各有少年時》中的肆無忌憚。也不知是應該慶幸,還是悲哀。

最後回到《各有少年時》,它就是這樣一部作品,由青春的符號堆砌而成,並不是想教誨觀眾什麼大道理,只是想讓每一個經歷過青春的人或緬懷、或悔恨自己的青春時光;同時讓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懂得把握有限的時光,好好地體會那年少輕狂。

影片最後,Jake和室友坐在教室中,看著禿頭的教授在黑板上寫下他的名字。大學課程開始了,而這兩個已經盡情玩鬧了3天的年輕人,頭一歪,便睡了過去。

這就是林克萊特為我們描繪的年少輕狂,自由與隨性是標籤,酒精與荷爾蒙是主題。正如那個昏昏欲睡的大學課堂午後,青春如夢,夢如青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