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鐵英雄 Hacksaw Ridge

血战钢锯岭/钢锯岭/钢铁英雄(台)

8.1 / 595,051人    139分鐘

導演: 梅爾吉勃遜
編劇: 安德魯奈特 羅伯特申坎
演員: 泰瑞莎帕瑪 安德魯加菲 山姆沃辛頓 路克布萊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6-12-08 04:50:40

血肉橫飛、信仰之力:梅老闆的煉獄生存手冊


看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一則故事,我身邊的一則趣聞。




還是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們一個宿捨去網咖通宵聯機暗黑2,那是我們所有人第一次玩,啥也不懂就是瞎打。我選了個法師,有個二貨選了個聖騎士,也不會配裝備和加點,把聖騎士當野蠻人使,拿著二五眼武器上去PK,總是死。


後來這哥們鬱悶了,索性碰見大怪躲著遠遠的,跟著我們後面蹭經驗,就這還是總被滅。他是那種特別喜歡近戰PK的那種人,說這次選得角色不對,不好用(實際上就是這貨笨,後來熟練了選野蠻人也是總死,我記得很清楚,丫曾經創下了一次撿19具屍體的記錄)。但我們一致認為,聖騎士可是牛逼角色啊,別的不說,可以加血奶人這一條就足夠牛逼。


這個故事雖然跟這部電影的內容沒什麼關係,但有個比較鮮明的噱頭,在如地獄般的戰場,我方能出現一個救死扶傷的英雄有多麼的可貴,而且在手無縛雞之力的情況,想要保證自己也活下來,是有多麼的困難。



《血戰鋼鋸嶺》,這個故事如果放在平時,肯定會被人噴矯情和裝逼,但電影是根據真實事蹟改編的,歷史原型人物就是這樣,而且查資料,真實故事要比電影中所展示更加開掛。




上哪說理去?




                                                      典型中的非典型


《血戰鋼鋸嶺》是以戴斯蒙德·道斯的開掛故事改編的傳記作品,如何去吸引觀眾?依靠戰爭場面還是極端環境下人性的救贖?在如今二戰電影整體式微的情況下,常規的戰爭電影內涵,並不能讓本片有著足夠的吸引力。






任何一部電影,最需要具備的就是話題性。「一個拒服兵役,沒有任何殺死敵人記錄卻獲得最高榮譽的士兵」,這就是本片的話題。就像一個沒有參加任何比賽的運動員最終獲得獎牌一樣,以這樣看似具有矛盾性的噱頭為故事起因,很容易吸引觀眾去看看到底是為什麼,如此一來,本片的選材可謂精妙。



那麼話又說回來,僅僅有話題是不夠的,這部電影究竟要表現什麼?一個槍林彈雨之下的幸運兒嗎?並不是這樣,以梅爾·吉勃遜過往導演作品的風格和方式,《血戰鋼鋸嶺》有著梅老闆過往作品強烈的風格屬性。


                                                      梅老闆的特色

如何評價梅爾·吉勃遜的導演成就?這位迄今只導演過四部電影,各個驚艷,雖然題材不同,但仔細研讀,卻有著統一的風格和主題。


梅老闆的作品,從電影技法上來看,乃是好萊塢最為典型的商業電影模式。以《勇敢的心》為例,從敘事到場面,再到氣氛渲染和角色刻畫,可稱好萊塢商業片的標竿,與《賓虛》《阿拉伯勞倫斯》這樣的作品比肩。





雖然梅老闆是澳洲人,但他的作品確實美國人最喜歡的那種風格和技巧。


而且他的作品有著一脈相承的主題:從不避諱的血腥暴力和宗教信仰。


我最喜歡的是那部《啟示》,而且個人認為,這部電影與《血戰鋼鋸嶺》除了主題之外,在敘事節奏上也有明顯的相似之處。





影片花了大半的時間向觀眾講述瑪雅人如何狩獵和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的風俗信仰。影片進入後半段,恐怖的瘟疫、殘虐的大祭祀儀式相繼映入眼簾。電影的重頭戲是長達半個小時的叢林追殺。這一段極為精彩,負傷逃亡的「虎爪」憑藉頑強的韌勁、敏捷的身形和對妻兒的牽掛,利用叢林地勢以一己之力將敵方的七人勁旅擊敗,鏡頭的表現至關重要,信仰的主題得到深化。


而《血戰鋼鋸嶺》大致也是如此,我們稍後再分析。


                                                   真實的殘酷

本片的戰爭場面的真實與血腥,是廣為人知的。很容易將其與《拯救大兵瑞恩》那場戰鬥聯繫起來,但二者也有本質的區別。





《拯救大兵瑞恩》開場30分鐘諾曼第登陸,晃動的手提攝影、淺綠色的濾鏡和「卡式噪點」、跟拍過肩拍等大量主觀鏡頭,子彈呼嘯而過,幾乎將觀眾置身於那個煉獄般的清晨,身臨其境的殘酷,是電影所追求的。


《血戰鋼鋸嶺》的戰爭場面,則是較為宏觀的場面,多數為第三視角,昏黃色的濾鏡和高速攝影,光影和煙火特效,這裡要表現的是,觀眾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審視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這是很傳統很傳統的那類好萊塢式戰爭片拍攝技巧。





隨處可見的斷肢殘臂、被炮彈炸成兩段的人、子彈瞬間在人腦袋上鑽好幾個洞,渾身是火的日本兵衝向美軍、自殺式衝鋒等等。電影對這些血腥場面是直觀的展示,甚至還有大量特寫鏡頭,口味相當重,容易造成腸胃的極度不適。


這是《拯救大兵瑞恩》那種晃動的主觀鏡頭無法展示的地方,雖然前者也是以血腥殘酷聞名,但是不會出現慢鏡、特寫鏡頭對氣氛和場面的烘托。


《拯救大兵瑞恩》的戰爭場面是震撼多於殘酷,而《血戰鋼鋸嶺》的戰爭場面只有殘酷。





全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幕,就是清晨日軍從坑道中一湧而出的衝鋒鏡頭,宏觀鏡頭下日本兵高呼「萬歲」如潮水般的衝向美軍的臨時戰壕(玩過《使命召喚5》的朋友絕對不陌生),跟殭屍世界大戰中的喪屍一樣,這種的場面,甚至要比各種血腥鏡頭更加讓人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信仰之力MAX


在如此殘酷的戰爭場面渲染之下,男主角多斯的經歷就更加具有傳奇色彩了。電影一再突出一個主題,多斯之所以能夠「不帶槍上戰場,救了多人自己也活了下來」,並不是幸運女神的眷顧,而是信仰之力。





回到《啟示》,本片與之類似的就是故事模式,實際上梅老闆所有電影的敘事都是如此,前半段細緻的鋪墊,後半段對氣氛渲染的極佳功力。


前半段用大量篇幅展示主人公的日常信條,對於信仰的堅持,令其不惜代價,甚至上了軍事法庭都在所不惜。正式這份對信仰的堅持,才有了後面的故事,讓後期的出生入死更有說服力,這樣細緻的鋪墊,是後期的故事渲染力的極佳載體。





有意思的是,本片並沒有花費大量筆墨去描寫主角建立信仰的過程,只是一筆帶過。很多新觀眾或許不太了解為什麼他會如此堅定自己的信仰。


但個人認為,這正是梅老闆的特色,他的任何作品,雖然都是專注於信仰,但絕不對去描述信仰。略過經過,直接表現結果,用角色的行動力去反襯信仰的偉大。他的所有作品都是這樣。


《耶穌受難記》就不用說了,《血戰鋼鋸嶺》中的「再救一個」,幾乎等同於《勇敢的心》中的「自由」。主角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營救,幾乎等同於《啟示》那半個小時的叢林之戰。





而且本片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幾乎是兩個極端,後者展現的是大環境下的信仰缺失,讓大英雄變得一文不值。而《血戰鋼鋸嶺》則是突出對信仰的堅持,讓小角色變成大英雄。


相比於當下時代,個人信仰才是最珍貴最堅不可摧的,信仰的價值遠甚於時代價值,特別是在大時代背景下,戰爭讓人感到渺小和迷失,也會讓人變得偉大。




結語

《血戰鋼鋸嶺》很好看,儘管電影可成典型的好萊塢主旋律作品,拍得也很傳統,但主要是嫻熟的電影技巧,對氣氛和主題的烘托,讓電影非常流暢。,沒有刻意營造的戲劇衝突和大起大落的情節,該細緻的時候細緻,該渲染氣氛的時候將畫面和橋段渲染到極致,甚至煽情也是恰到好處。







PS:

有人問,為什麼日軍不把鋼鋸嶺上的繩梯割斷,讓美軍徹底上不來。


查了下資料,這是當時日軍的戰術,故意把美軍放上來,然後利用四通八達的坑道跟美國人玩地道戰,自己有主場之利。如果不放美軍放上來,就等著炮彈大禮吧。




PPS:

電影裡的角色顏值都非常高,而且除了主角安豬等幾位之外,本片是澳洲演員大集合, 薩姆·沃辛頓、泰莉莎·帕爾墨、盧克·布雷西,外加導演也是。


俺特別喜歡盧克那個角色,很有型很重義,結局有些悲,他在片中拿著泰莉莎的照片說,這樣的女子應該跟我, 我一下就穿越到《極盜者》里了,這二位在《極盜者》里就演一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