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歷史挺有趣

2016-12-28 03:16:52

西方軟實力輸出的典型


深海浩劫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美國大片,適合美國國情,並不見得符合中國觀眾的胃口。

    它是典型的美國災難片。從一個在大工程大團隊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開始故事,前面輔墊一個幸福的家庭其樂融融。或者另一個女人和男人鬧分手這也是好萊塢災難片的慣用手法。

    公司做一個上億美元的工程,因某些原因,耽誤了施工進度。影響資本攫取高額利潤。資本家急不可耐,不停催促。於是在一個巧合的情況下,人為的釀成大慘劇。

  

    爆炸,火災等等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可以預料前述小人物瞬間成了救人英雄。一系列的劇情演變成了英雄的個人壯舉。美國的價值觀又一次得到了充分驗證。集體團隊的合力不見蹤影。(薩利機長也是這個套路)。故事老套沒有什麼新鮮感,勝在劇情緊湊,特效也不錯。只是中國觀眾開始不買帳了,票房的失利也在情理中。

   好萊塢不遺餘力向全世界以這種方式推廣美國的正面形象。是以美國華爾街為代表的西方金融壟斷資本在做祟。軟實力是西方整體力量的重要組成部份,美國霸權的支撐力之一。不可否認,這樣的營銷手段經過上百年的打磨已經是非常的成熟了。初次接觸此類電影的第三世界貧窮落後國家的普通觀眾難免不對美國個人英雄的打拼產生嚮往,西方世界富裕安逸的生活吸引著廣大在社會底層苦苦掙紮著的普通勞動者,希冀通過個人的奮鬥,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成功躋身於上流社會,因此對美國普世價值觀的崇拜油然而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久而久之,年青一代會完全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如果對當地的社會現實例如嚴重的腐敗,失業率高企,無法有晉陞渠道等等普遍產生不滿,看不到任何希望來實現自身的價值,生存狀況日益惡化,政府毫無作為,加之西方資本通過媒體火上澆油,煽風點火,不斷積累。到了一定時間點,某一事件的突然發生,會集中爆發,轉變成群體性事件,由此造成社會動盪不堪,甚至顛覆政府,陷入惡性循環。年青人是最容易衝動,也最易被某些政客,政治勢力所利用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資本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阿拉伯之春之類的)

   對於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中的中國,習大大嚴厲打擊腐敗,從各個方面來了解人民的疾苦並逐步改善之。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舉手歡迎。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這是實實在在的。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社會積累的不滿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宣洩。但西方資本為了自身的利益亡我之心不死,在現實層面上大量接受西方經援的所謂公知大Ⅴ,美狗等不斷通過網路發佈詆毀中國成就,歷史英雄的造謠言論,挑起社會矛盾。這些人被稱之為漢奸都不為過。謠言止於智者。最堅固的城堡總是從內部攻破的,蘇聯解體即是明證。

   其實在國際經貿領域,中國是既得利益國家。獲利最大,在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與中國相媲美,甚至包括已開發國家。中國反而成了資本主義的堅定維護者。中國極力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國資本在全球市場上與西方資本激烈角逐,人民幣國際化就是重要表現之一。大大損害了西方金融資本攫取巨額既得利益。中國人總是以打太極的方法與西方競爭,軟硬兼施。而不是硬碰硬的對抗(前蘇聯集團)。(微信公眾號:歷史挺有趣)西方毫無辦法,頗為頭痛。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軟實力的輸出。西方資本掌控著媒體,實力強大。對中國的報導總是存在雙重標準,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帶著有色眼鏡,刻意摸黑中國的形象。對中國崛起的不適應,害怕中國的競爭(最近歐美,日本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嫉妒眼紅視為威脅。仍然偏執的固守所謂的優越感。中國的聲音總是被壓制。西方人的小肚雞腸可見一斑。

   回到電影的話題,美國大片每年都要進口數部,像這樣的類型,中國觀眾見識的太多了,厭倦難以避免。除非有特別之處,觀眾能全盤接受只是奢望。只能充當爆米花,來進行娛樂消遣的方式之一而已。西方人表面上是個人奮鬥尊重個人隱私,但心理上卻是集體的。有一定的宗教原因,電影的內容並不能真正反映歐美人的現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