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無言鯉

2017-01-31 21:03:27

你和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傑克:你為什麼要扔,那是我的畫?
布萊恩:你可以再畫新的。
傑克:可是新畫也永遠不會和舊畫一樣了。
布萊恩:傑克,我們搬家了,我們把傢俱丟了,衣服扔了,書也送人了,我們有了新公寓。
傑克:所以呢?
布萊恩:聽我說,丟東西是件好事,一開始有點難受,之後就會覺得很舒服了,你得學會放手。
這是片中傑克父子一幕日常的對話,暗示了故事的走向,微縮了電影某個可能的主題。成人們似乎只記得每件過往帶來的此時此刻的經驗教訓,卻忘了每件過往影響至深的其實是彼時彼刻的感受,忘了自己與初遇摯友分別時也曾那麼傷心。可當電影合幕,看到不疾不徐的生活軌跡仍在傑克的筆尖和托尼的言辭間行進,看到每個人的善良和世俗、猶豫和堅持與畫外的我們別無二致,才能切身體會生活本身的無可怪咎,這無可怪咎讓生活成為生活。
十三歲的傑克因搬新家而初遇摯友,年紀相仿、志趣相近的托尼,無憂無懼的日子很快因為雙方父母的利益糾葛而告終。當離別來臨,傑克崩潰哭求,不捨不願;當離別飄逝,生活仍將繼續。重逢不過一間陳設回憶的美術館。
導演艾拉•薩克斯再次用清新的口吻告訴每個觀影的大人:「You were them. You are them. 」但這種表述絕無怪罪,而是一種對於悠遊年少的回溯,對於負重成人的陳述,電影更像是一雙回望過去的眼和一隻緊握現在的手。
少年初遇是因為傑克爺爺的葬禮,樸拙的托尼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傑克笑著教他說「I』m sorry for your loss.」影片中程,托尼聽聞心儀女生提到逝去的父親,自然的說出「I』m sorry for your loss.」一處細節,便可讓人回憶起自己的舊時至交,想起那些年少廝混的時日。彼時的我們未必成熟到去思考自己對於彼此的意義,但卻能偶然發現自身的說辭、想法不自覺的向對方靠攏。多幸運,年少時期能有人陪你虛擲光陰,陪你摩擦好奇;多可貴,青春生髮的友情往往不似成年那般,混雜了太多利己的考量,而僅僅是因為你就是你,我才選擇與你同行。
電影末段,父親安慰受傷和麵臨升學壓力的傑克,告訴他餘生會遇到很多才華橫溢的同行者,但只有懂得堅持和停駐並重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初看時,只想到這段話是父親作為一名不那麼成功的戲劇演員的親身體驗,只是單純想安慰兒子緊張的情緒。再看時,這段話更適合被理解為父親對於傑克未來人生的二元隱喻,對於傑克自身,總要面臨無數選擇和競爭,在努力和天賦的隨機分佈下,要走好一生,就要懂得努力和放棄都是必要的;而對於傑克和身邊際遇,適時地和同行者分別是必要的,是為了接觸更多才華橫溢的同行者,是為了完成一生更大的可能。想到這裡,也就理解了父親從傑克房間出來後和母親相擁,畢竟成年人經驗的厚重都源自於先驗的纖弱的感觸,父母應該既希望傑克能明白人情,順然成長,但又不希望傑克去體味成長所伴隨的無可奈何。也是在這裡,我眼中的導演對於成年世界沒有漠然的批判,而只是無謂的旁觀。
影片最後,傑克去美術館臨摹,遇到了托尼,但他只是背後注視,在托尼離開後,傑克去看了托尼談論過的畫,然後便走開,開始在別的展區專心臨摹。我想,托尼對於他應該就像畫紙上勻不開的一點,但一幅畫作終會完結,一頁畫紙終會摺疊。在電影的一個多小時裡,這種無奈透過淡然的背景音樂,透過街角的紅燈,透過一個人的輪滑鞋,浸潤著每個畫外人。最開始時心想,這種無奈無常也日常,畢竟清澈的少年時代很少不因成長而彎折,畢竟人生是情感先驗的,先體會後凝思的線性單向人生註定填滿了錯過。
落幕許久,又想到電影中的傑克在遇到下一個「托尼」時,不知還會不會拿出自己的全部去交往,會不會在臨別時回首凝望。想到這裡,才能體會影片未落筆處更悠長的無奈。若是少年們都接受了線性人生的無奈假定,還有誰會再去無顧忌的相遇,不計較分別時的留戀。這種對於人生既成缺憾的接受所引起的二次反應,大概才是人生無常的深邃本質,是人生來孤獨的自反證明。
林夕在《一切安好》里寫道:
「漸漸發現
喜怒哀樂都太早
人生許多表情
都是徒勞
反正太多人
不知不覺不辭而別
都好像沒有大不了
不哭,不鬧
徒然的煩惱沒必要
離別的技巧
不怕學不到
只怕熟能生巧」

輕描淡寫間,人生似電影般幀幀飛逝,你讀出了人生的侷限,卻無法拒絕這個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