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另一種教育--Lessons from a Calf

另一种教育/LessonsfromaCalf

7.1 / 138人    n/A

導演: 是枝裕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溪隱堂主人

2017-02-10 02:59:03

「另一種教育」的可能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片子大約是是枝從早稻田畢業後拍的第一部電視紀錄片,講述了日本Ina小學在幾十年前所進行的一場教育改革,在這場改革里,通俗意義上的課程表和教學安排都被棄置了,而代之以一種自然主義的、洋溢著濃厚生活氣息的教育方式。班主任老師似乎隨性地安排地學生們每一天的教學內容,審計、植物學、詩歌、音樂、農藝等等這些姑且不論,性教育、死亡教育也都自然而然地穿插進了孩子們一學年的教學任務里,而這些則都是圍繞著——一頭牛,而羅織開來的。

——「養牛」成了這個班級唯一真正的教學核心。

從三年級向農場借了剛出生不久的牛犢Laura起,到最後六年級時學生們悲痛不已地把養育了、陪伴了兩年多的Laura歸還給農場,他們給Laura梳毛、擦身子,寫詩讚美她,或者只是寫些短詩,平實地記錄著他們和Laura私密生活的這部份、那部份,他們要算計每年養牛的開支,精打細算,他們要去割草,要去餵她,以及後來Laura產崽、流產,孩子們悲慟中去給Laura擠奶,送走Laura的崽子,最後又送走Laura,而這就構成了他們這兩年學校生活的結晶的全部。

這很少呢?不,恰恰這背後卻蘊涵著很多,——而其中又有不少又是所謂單純的書本知識所不能涵蓋全的。

要記著這只是一場小學的教育,而我們對小學教育的目的論究竟是怎麼認識的?在這部片子裡,是枝給的答案或者這所小學的答案是,小學教育也即是人生教育、人之生的教育,人該如何生活、如何和他/她的週遭共存、又如何為了生活而去學習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自然就構成了這場教育的母命題。而試論在人之生的教育裡,又有許多本是傳統教育所不願涉及、而或曖昧言之的物事,如性教育,亦如死亡教育。這些本是人生有機組成的東西,卻在我們的小學教育乃至中學教育裡所割捨了,有它的道理嗎?我想自然是有的,究竟該以何種方式讓青少年面對性、愛、病、死,該以何種方式教育他們這些,是否應該教育(目的性的教育?引導性的教育?有答案或者沒有答案的教育?),又由誰去說出這些話題,去和青少年談論這些話題(學校還是家長還是社會或者自己?),我想這些問題自然都有可爭論的餘地在,而這部片子所講的也未必就是唯一確實的、顛撲不破的方案。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彼此的側重、延伸以及補充,會一直爭論下去,但至少有一點,我認為是確實的,那就是在這兩方面的教育框架中,日語中所謂的「絆」該是都避不開而要去面對的話題。在家裡,這是孩子與他/她父母及其他親人的關係,在學校,又是他/她與邊上同學、老師的關係。倘是一味地唸書、啃書,而忽略了這一層東西,我想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人格的養成造成影響,而這一層東西又是可以無限延展出去,將來伸向社會,就近伸向自然萬物,而這也便是所謂的「同情心」、「同理心」的母胎罷了。

在這部片子裡,孩子們和Laura在那兩年里所結成的依賴,進而孩子們之間在共同擔負起照顧Laura的任務的過程中所孕育的情誼,我覺得,這是這場教育之所以被鼓勵的一大原因之一。在片子結尾,孩子們因為要升入六年級了,學業壓力更大了,沒有空閒時間去照顧Laura了(這背後似乎暗示我們Ina的教育改革也並不是徹徹底底的、激進主義的改革,也加入了各方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因素的考量),而想把Laura歸還給農場,在這部份片子裡,班主任和孩子們之間展開了爭論,班主任質疑孩子們說:「你們現在要升入六年級了,沒時間了,所以要把Laura還給農場,那你們過去兩年間之所以會養Laura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們有多餘的時間嗎?你們現在考慮到自己沒時間了,那你們考慮到Laura的感受嗎?你們覺得你們這樣做是不是自私呢?」這無疑也是點題之筆了。

同情心,這社會裡還有什麼是比這更美妙的呢?仁者愛人乎,不光是愛人,也愛他/她週遭的萬事萬物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