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78,73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百五言

2017-02-19 10:13:03

何人與我共婆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迄今為止,在《愛樂之城》獲得的諸多榮譽中,有兩項是最顯眼的,其一:追平了由《彗星美人》和《鐵達尼號》保持的單屆奧斯卡14項提名的記錄;其二:創造了單屆金球獎獲獎最多(7項)的記錄。如果這部影片獲得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它還將打破之前由《美國心玫瑰情》導演薩姆·門德斯保持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年輕獲得者的記錄(比門德斯獲獎時小一歲)。

因此,我們必須把這部片子放到影史的維度去看。

清風推門開,似是故人來。

片頭,頂峰娛樂和電廣傳媒的廠標走後,直接進入眼簾的就是一段5分鐘的長鏡頭,人不可謂不多,場面不可謂不大,節奏不可謂不high。但是除了人多,場面大,節奏hing之外,似乎並沒有其他東西存在。

你也許會問:這還不夠嗎?

如果換做一般的片子,夠了。但是對於達米恩·查澤雷,對於《愛樂之城》已經獲得的榮譽來說,顯然是不夠的。

長鏡頭最主要的作用是什麼?或者說要拍的是什麼?

一人物,二環境。

想想老馬《好傢夥》中那個拍盡紐約黑幫夜生活的長鏡頭,再想想安東尼奧尼在《過客》(《職業:記者》)結尾處從房間推出掃視整個廣場後再向房間內窺探的長鏡頭,還有溝口在《雨月物語》中那段男主角在屋子中尋找妻子不得,鏡頭末尾,一轉卻發現妻子就在房間正中的鏡頭。他們或拍出了人物,或拍出了環境,或兩者皆有。那《愛樂之城》這段鏡頭有什麼?環境的確是LA的橋,但除了堵車還有別的能體現LA這一城市的嗎? 要知道如果說男女主是兩名舞者,那麼LA就是這個舞台。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段長達5分鐘的鏡頭中,是不存在主要被攝人物的,男女主都是在鏡頭結束後才出現,而出現在鏡頭中的群演,在之後的片中並沒有參與到劇情進程中。

我們再回過頭想想導演上一部作品《爆裂鼓手》的開頭:畫面黑屏,耳旁是節奏激烈的鼓聲,鼓聲驟停的同時畫面亮起。男主坐在畫面走廊盡頭的正中,也是一扇門後。男主繼續演奏,同時鏡頭推進,當鏡頭推入房間,我們都以為這只是一般的推軌鏡頭且場景中只有一人時,男主起身面對鏡頭(觀眾)說台詞,台詞結束鏡頭立即反打給JK賽門斯,全片兩個主角正式登場。

乾淨俐落!

再問 這5分鐘有什麼? 這5分鐘鏡頭不管是對於導演,還是對於好萊塢,都只不過是尋常事。

好看,但太過簡單。

這段鏡頭過後,出片名,出男女主人公。女主面試受挫,回住處。

然後是又一段歌舞戲。

這段寢室歌舞戲有一個很不該的缺陷:承接。這段戲顯然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承女主面試受挫(這場戲的存在的非常重要,因為它一開始就構建了一個嘴上不在乎別人看法,心裡卻十分在乎的女主形象。而關於「不要在乎外人的看法」這一句話,也是男女主對話的重要主題之一。)的上,同時啟派對的下,準確說是啟派對後女主見到男主的戲份。 這段歌舞承接的內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種情緒和氣氛的強硬轉折,卻非常損害女主這一角色的人設。更何況相比男主的設定,女主的人設(我說人設 不是表演,你們不要扔石頭)本身就較單薄。

這裡插一句嘴,從開頭到男女主酒吧相會,這一段戲中導演「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手法的確不錯。其間不論是過場鏡頭還是邏輯推進都十分順暢,小有亮點。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為了證明我不是專門來噴的。所以我要開誇了。

在男女主酒吧相見這場戲中,男主在彈奏鈴兒響叮噹和即興爵士之間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當開始彈奏時,場景其他光源逐漸變暗,同時一束強光從男主斜上方照下,並最終成為唯一光源。這種戲劇光源的使用其實是很常見,甚至爛俗的。但是當演奏結束,戲劇光源收起,場景光恢復正常後,鏡頭一轉給向門口的女主,我們立即就能明白,剛才那束光並不是所謂的「主角光環」,而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影片後半,女主成功的結束一次面試,兩人長椅相談時曾說到:「我會永遠愛(那時的 曾經的)你的」「我也是」。 所以在末尾女主再次見到帶著那種光環的男主,那些幻想的蒙太奇片段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見 相知

男主約女主看電影,女主爽約陪「男友」吃飯,席間聽到爵士樂,奔走而出。一套爛俗的「婚禮出走」戲。

而當女主跑到電影院,電影已經開場。女主果斷的站在螢幕面前,此時投影儀的畫面也投射到女主臉上,而那部電影正是《無因的反叛》。

漂亮!

相舞 相戀

要接吻,卻遇到膠片被燒。兩人便直接前往片中出現過得天文館中。

然後就出現了全片最大的槽點。

你跳舞就跳舞吧,你上什麼天啊! 你上天就算了,你還要和星星肩並肩?

這種帶有奇幻色彩的手法並不是不能用,但是對於一部選擇實景拍攝,本身現實程度很高的歌舞片來說,這種手法就不是那麼適合了。如果說一定要用,最好能一以貫之,而不是玩high了,就來這麼一套。雖說歌舞片本身就是為了逃避現實(參考好萊塢三十年代的歌舞片的黃金時代),但是這一段實在是有些莫名其妙了。

枕邊夢去心亦去,醒後夢還心不還

這裡要提到兩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其一:男主的「現實」化

男主家 女主接電話,對方是女主家人,家人問的是男主現在的工作和收入,女主回答的是男主的夢想和計劃。而此時的男主默默聽著這些對話,抬起頭看著天花板,鏡頭跟著男主視線給到天花板:畫面中是牆角污水浸出的一團污漬。

鏡頭在此結束。

下一場戲,男主走入樂團訓練地,加入了樂團,成為了曾被他不齒的評論過的朋友的手下。

「因為我的夢想,我可以像那團污漬般活著,但她不能。」

其二:戀情的死亡(女主的心死)

戀人分手的理由大多出於兩類:錢或者時間。不過如果把《愛樂之城》中的分手簡單的歸於「你為什麼不來陪我逛街?為什麼?你是不是外面有人了?」那真的有點不知所謂了。

你要明白他們為什麼不愛,就要明白他們為什麼相戀。

回到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時女主眼中男主的「情人光環」,為什麼愛上他?那是因為哪怕彈了這曲之後,老闆會直接讓他滾蛋,他還是扔開了鈴兒響叮噹,談起了即興爵士。

「這就是爵士啊!這就是我啊!」

在同樣的追夢道路上,女主看見了男主,看到了自己精神的寄託和彼岸的方向。

在最開始,男主是桀驁不馴的,女主是口是心非的(嘴上不在乎外人看法而內心十分脆弱)。你越卻缺少什麼,你往往就會越靠近什麼。女主給男主表演了自己寫的話劇後,男主說的那句:「你不要管別人怎麼想,去TM的愛咋咋地。」對於女主來說勝卻萬般情話。

而在男主自己「現實化」或者說成熟之後,在全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男主的演唱會上,開始當爵士還是爵士時,女主的臉是興奮的,男主則是略帶迷茫的(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再是「爵士」了。)而當燈光亮起,電子樂出來,氣氛燥起來後,你會發現女主的臉瞬間就變了顏色,變得迷茫而不知所措,俯拍鏡頭下女主甚至下意識的離開前排的位置,撥開人群向後走去。

「這不是爵士啊!這不是你啊!」

鏡頭結束,進入下一篇章。

其實在那個時候,愛就已經死了。之後晚餐上的爭吵,不過是一種矛盾的體現。男主那句「你做演員不就是要去在乎別人感受嗎?」之後,女主沉默的笑容就夠說明一切了。

而在那段平行剪輯中,男主在「委屈自己,討好世人」的拍寫真,而女主卻在舞台上表演。此時兩人的在戀情中的位置已經發生了互換,男主不再是女主「偶像」和寄託。

最終,偶像崩塌帶來的巨大幻滅感和自身的失敗,殺死了女主內心所有的愛。

「一切,都結束了。」

之後那段幫忙,是出於友誼,而不是愛情。兩人之間的交流也更像是朋友,而不是那種來自彼此靈魂的吸引。

在類型片中,這種重要的轉折,多會直接用台詞或者明顯的動作來表現。但在本片中,這些轉折,並沒有用台詞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人物表情和畫面來展示,的確精妙。

相見亦無事 別後常憶君

雖然在片尾,兩人再次相見的時候,這種火花再次迸發。

「你終於成為了你想成為 我也想讓你成為的那種人」 但已物是人非,這殘篇,又怎續呢?

其實整體來說,將《愛樂之城》稱作好片,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奧斯卡並列第一、金球獨佔第一是不是有些過譽了呢?

除了上述的槽點外,全片歌舞部份所佔篇幅,關鍵戲份的非歌舞處理(對話處理),全片內容的簡單化都是值得進一步改進的。

而這樣一部不能稱之為完美的作品,當的起這麼多的榮譽嗎?

好片,非神片。

半夜敲完宛如死狗

PS:小標題其實都是一個「想你」的意思,沒有分段作用,好看而已。另外,相比本片,筆者還是更喜歡爆裂里戾氣十足的導演。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