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連城叄月

2017-02-20 02:30:58

繁星之城,願為追夢者閃耀


片名「La La Land」是洛杉磯的別稱,也指代著「虛幻、夢境」。正是這後一層含義,令影片具備了那份超脫現實的唯美浪漫,無論是濾鏡渲染後夢幻般的紫色夜幕,還是天宇繁星間男女主角的翩然起舞,每一位感性的觀眾都不免被影片中這些詩意元素和浪漫情節所打動,尤其是片尾那段在憂傷旋律伴奏中如幻燈片般迅速閃過的另一種人生暢想,更是能勾起許多人記憶深處的愛情往事。

然而,《愛樂之城》要表達的主題不是一段「有情人相忘於江湖」的遺憾愛情,而是通過這個充滿藝術色彩與浪漫主義的故事傳遞出影片「美國夢」的核心。

在影片中,追求演員夢的米婭和一心想要復興爵士樂的塞巴斯蒂安都是好萊塢「美國夢」式的角色。前者是底層小人物不懈地向上奮鬥從而實現夢想的代表,後者則是在時代浪潮中堅守自我的藝術品味並向世人證明其價值的典型,他們的角色形象皆源自現實社會中的某些群體,米婭是美國無數懷揣著明星夢想來好萊塢闖蕩的女孩之一,而塞巴斯蒂安則是那些信仰舊時代情懷與復古藝術的落魄藝人。

洛杉磯是米婭和塞巴斯蒂安的現實之所,而「La La Land」則是他們的夢想之地,他們都是匆匆奔走的行人,在現實與夢想間的旅途中不期而遇,堅守夢想的生活態度是他們相愛的基礎,塞巴斯蒂安在餐廳中即興彈奏的那首鋼琴曲之所以能吸引米婭,是因為她從他的琴聲中感受到了一個在夢想前處處碰壁之人的失落與孤獨,這種情感上的共鳴令二人走到了一起,而他們後來的情感裂痕也緣起於塞巴斯蒂安因現實困境想要隨波逐流放棄曾經的夢想。

音樂與夢想是導演達米安·沙澤勒所鍾愛的電影素材,他的上一部作品《爆裂鼓手》講述了一位音樂教師為培養學生不惜以殘酷的魔鬼訓練方式來激發他的潛力,師生二人那種對理想「不瘋魔,不成活」的義無反顧精神令那部影片具有了如片名一般的「爆裂」氣質,而這部《愛樂之城》的氣質則是柔和的,它沒有那每一擊都能震撼靈魂的鼓點,卻有著優雅流暢的長鏡頭中令人眼花繚亂的歌舞;它沒有師生間亦敵亦友的對立與理解,卻有令人陶醉其中美輪美奐,又無語凝噎的愛情。

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因夢想而聚,最終卻又因夢想而散,影片並不是以此來倡導「為夢想犧牲愛情」的功利主義價值觀,他僅是表現出了一個現實社會中難以迴避的矛盾,或許是這種尷尬的現實矛盾戳傷了許多功力者的心,令影片在「愛情與夢想」孰輕孰重的問題上引來了不少爭議。

影片結尾,那段由蒙太奇串聯起的「另一種人生」不禁使人在唯美浪漫的感性陶醉中又感觸到冰冷入骨的理性現實,身為當局者的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的心中又何嘗沒有得此失彼的缺憾,真是與虛幻的兩段平行人生的對照已將愛情與夢想放置在了天秤的兩端,至於如何選擇,則是每位觀者的心中之意。

從電影的藝術加工角度來看,影片若是以二人愛情事業的雙豐收為結局,則它只會是一個勵志卻寡淡的美國夢,《愛樂之城》的經典恰在於愛情的遺憾,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在結尾時的深情一瞥觸動了多少人的心弦。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電影作品中給人留下至深印象的愛情故事從來都不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童話,而是「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的悽美無奈,從《卡薩布蘭卡》中的里克和伊莉莎到《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和白瑞德,從《魂斷藍橋》中的羅伊和瑪拉到《鐵達尼號》中的傑克和露絲,好萊塢的經典愛情概莫如此。

《愛樂之城》既有感性者需要的豐滿幻想,又有理性者沉思的骨感現實。因為文化差異,或許我們無法體驗到影片的那份復古情懷,但「愛情與夢想」卻是可以跨越任何文化的。「La La Land」不只是米婭和塞巴斯蒂安所追求的夢想之境,它亦屬於每一個心中有愛的追夢人。

或許在每一座城市中,當華燈初上,在朦朧的夜幕星空下,在通向「La La Land」的疲憊旅程中,總會有孤獨者結伴而行,一同輕唱:

「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影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