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78,73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凱翔

2017-02-24 09:00:08

《愛樂之城》 或許所謂愛情旨在自我實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寫在前面: 愛樂之城(La La Land)是難得讓我能三刷的電影,特別是第三次在IMAX巨幕上的觀影體驗,更是看到了一些之前不曾注意到的細節!關於影評的諸多致敬梗,拍攝技巧,背景故事已經有非常好的文章解析,我作為參考不在這裡贅述。這次只是用一個評分的模式說一下我自己的觀影體驗和想法。(純主觀評價,和同類型片進行對比)


歌舞表現:【7.5】

       作為一部歌舞片,歌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在這點上,和我所看過的所有音樂片,愛樂之城做的很全,但不夠出色。

       全篇三個主旋律段分別是開場的大齊舞,以及影片最後想像中出現的《Another Day of Sun》 貫穿Mia和Sebastian 從相識到結束整個過程的那段鋼琴旋律,以及LA這個城市中無數追夢人可能都會發出的慨嘆——《City of Star》.

        事業線:第一首樂曲是歡快明亮的曲風,百老匯歌劇式的呈現,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都正如歌名帶給人的感覺,是一首充滿希望的歌曲。這可能也是LA這個大城市給人的第一感覺吧!第三首則充滿了迷惘和不確定性,是無數懷揣夢想來到這裡,卻遲遲看不到未來的人才有的失落。

       愛情線中,這段鋼琴曲從兩人酒吧的第一次相遇,是靈魂的邂逅,到Mia 從餐廳裡逃出,勇敢的追尋了自己的內心,再到最後兩人面對可能所擁有的美好,選擇釋然面對的離別。

       這兩段音樂提供的劇情線索很明確,但從音樂性本身上差了一些。除《City of Star》 這首音樂在旋律上有一些記憶點,其餘的都無法讓人朗朗上口甚至迅速想起。相比《雨中曲》、《音樂之聲》、《悲慘世界》等類型的音樂片它無法做到讓大部份觀眾完全沉浸在音樂本身。更多的時候這裡的音樂是背景音和情緒的催化劑。

       沙澤勒本人和他的御用配樂都是爵士樂迷,這可能是導致了這部作品的音樂無法像其他歌舞片的音樂一樣,被當做流行歌曲傳唱。但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整個片子的「曲風」不順

       就像寫文字有「文氣」一樣,歌舞片也有自己的風氣。不論是《瑟堡的雨傘》還是《歌舞青春》,這些作品的經典型源於自成一派的統一。但是愛樂的致敬太多了!幾乎每一首曲子都是一種不一樣的風格,不論從舞蹈還是音樂,都能看到其他不同歌舞片的影子,這種混搭的組合一旦過度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舞蹈方面這部電影在第一次觀看時給了我極大地震撼。特別是兩個人在《A lovely night》中那一段穿復古皮鞋的踢踏步,讓我想起了雨中曲金凱利的表演。雖然二者無法相提並論,但高司令和斯通都不是專業舞者,而且要趕在紫色天空出現短短半個小時內進行拍攝,這樣的完成度實屬不易。

色彩畫面:【9】

       畫面方面影片有很勇敢的嘗試,除了採用膠片, 2.55:1CinemaScope這些情懷加分,還有非常反傳統歌舞片的實景拍攝。歌舞片為了削弱觀眾感覺唐突的「一言不合就跳舞」,往往會通過影棚的佈景和打光營造出一個更為明亮,華麗的舞台,從而做到一種現實的抽離感。實景拍攝則少了很多可以塑造的形式,對攝影和燈光的要求更加嚴苛。

       影片開頭的長鏡頭雖然有兩個切換點,但是整體效果依然很炫目,看著常常的高架上堵滿了車,演員們站在車頂上共同「吐槽」這個交通擁擠的城市,但是畫面效果確是恢宏大氣的,作為定場和背景交代無疑能吸引到觀眾眼球。而場面這麼大的調度,佔用了真實的交通道路,拍攝時間有限登登問題都被比較好的克服。從這點上講《愛樂之城》的攝影方面非常敬業。

       色彩則是全片另一個亮點。從影片開場,到Mia和三個閨蜜一同出席派對,全片的色彩是鮮亮,高飽和度的色調。正是這種大紅大綠的色彩更能顯出L.A.這個夢幻都市的魔力。

       Mia身著的寶藍色長裙在整體暖色系的環境中也更為突出,從顏色上也提示了Mia的孤獨和格格不入。 但是當她獨自在街上聽到鋼琴聲而駐足的時候,畫面兩側霓虹的紅色和正中間Mia的藍色形成了一個強烈對比。以預示著情節的轉變。

       在戀愛中期Mia的顏色有鮮艷飽滿的明黃色,高貴性感的墨綠色,甜蜜幸福的桃紅色。這些無不對應了當時主人公的心境和情緒。後期兩人的感情和事業面臨冰點,夢幻般的彩色逐漸褪去,留下了比較樸素低調的顏色,整體影片的色彩也漸漸歸於正常。標誌著夢想的幻滅。五年後回歸,Mia 多了一些成熟和事故,一套黑色的禮服更能顯示出其內在的變化….

       諸如此類的細節還有很多,不論從攝影技法上還是畫面設計上我都認為這部影片所呈現出的那個世界是我極其喜歡的。真正做到了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唯一遺憾的一點是影片有一些鏡頭的視角讓我無法進入歌舞的氛圍中。這和過多的致敬有關,當然也和後面要談到的邏輯有關。

邏輯結構:【7.5+0.5】

     在談論邏輯之前首先我先表述一下個人認為歌舞片應有的共識:1. 歌舞片是一種類型,請接受這個主人公會唱跳表達情感的設定。2. 歌舞片也需要邏輯,不止在劇情上,還有在歌舞的插入上,仍然需要真實感。

      大多數歌舞片的歌舞插入都是有直接的現實邏輯的,也就是舞台。比如《音樂之聲》中,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歌舞青春》裡拉拉隊上場慶祝...這些都有著直接的現實邏輯做支撐,跳舞唱歌並不覺得突兀。或者是《歌劇魅影》這類由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台詞全片由唱代說,也自成了一派體系。即便是《雨中曲》最經典的長短《Singing In the Rain》那樣浪漫的肆意的瘋狂,在之前也有經歷一個通宵後愛情和事業上都有突破的歡喜做鋪墊,而且最後又通過一個警察嚴肅的形象強調了現實性!而愛樂非常遺憾,正如之前提到過的「曲風」不順,致敬太多不同類型的歌舞片,會導致觀眾無法完全進入這個歌舞片的節奏中,以致於某些地方的音樂插入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比如全篇中最高亢的《The Fool Who Dream》作為詠嘆調一般的存在,Mia從事業的失意,心灰意冷,到被Sebastian 重新鼓勵,Do it again….這種情緒的轉變一筆帶過。沒有交代原因和過程。這樣的插入,以及歌曲過快的從平緩到高亢的進展都讓我有很不舒服的觀影體驗。一個人一般內心的恢復可能是需要外界的刺激,但過程往往是在內心完成的。如果這部份可以多交代一些Mia內心視角和想法的話,再高亢起來,最終鏡頭定格在選角導演的面部表情上,或許是更加讓人易於接受的吧…..

       另一方面,我能理解導演對全片的結構把握希望是從夢幻到破滅,到現實再到重新追夢這樣一個過程,所以全篇的歌舞片段大部份都是集中在spring 和summer的….在回歸現實後就所剩無幾了….這種節奏的變化也是我對結構上不滿意的重要原因。

      最後的【0.5】在於三刷時我突然發現的音樂結構上的一點小心思。可能是因為剛看完《雲圖》的原因,對鏡像結構特別敏感。回去梳理了一下發現果然有點意思。
全片出現的歌曲也有一個鏡像式的順序。






       這裡給出的不包括其中的爵士樂,天文館幻想曲等無純音樂,而是都包含人聲的曲目。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中三個最重要的變奏曲在整體影片中的作用,幾乎每次的出現都推動的劇情和人物的進展,雖然這本身是一個好的音樂片應該有的,但是這樣一個鏡像的結構對我來說是別出心裁的,加上春夏秋冬四個樂章的排布,對於要表達的主題有明顯的強化作用,所以我加上了0.5的創新分。

劇情立意:【8】:

      《愛樂之城》的劇情非常簡單,人物設定,特別是女主的設定也很俗套,就如絕大部份電影一樣,餐廳服務員,演員夢,最後追夢成功甚至有一點讓人失望。但好在他在價值觀的傳遞上有別於傳統的愛情電影。

       影片是事業愛情雙線交叉的,但並不意味著二者同樣重要,在這部電影中,愛情只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階段。

       影片中的兩人的分手似乎是由於男主忙於演出,錯過了女主的首演,才最終分手的。實則這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切的關鍵在於男主「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從兩個人第一次正式邂逅就能看出。Mia 試鏡失敗,沒名氣的小演員不被導演所尊重,喧鬧的派對不是她心靈的庇護所。她走在街上,聽到另一顆孤獨的心。男主Sebastian 即便冒著被開除的風險也要演奏自己喜歡的即興爵士,這是一個驕傲的,對自己音樂充滿尊敬的人。這一切對於Mia 來說都是她沒有的,她嚮往的。就此Mia的內心中找到了一個「偶像」的存在。

       兩人第一次在餐廳討論爵士樂,看到Sebastian談及自己的理想,以及對爵士樂時眼裡發出了赤誠的光芒, 那一刻痴迷的看著他,Mia眼中也在發光,她正式這是愛上了男主,不止是他的才華,更重要的是他的勇敢,堅定,以及瘋狂熱愛著自己的夢想。

       很可惜的是兩個人在離開酒館後那三次互相沒有對上的回眸似乎就預示了他們一直錯位的節奏和最重的結局。

       當男主為了穩定的收入,妥協加入了電子爵士樂隊,女主卻在男主的鼓勵下離開了現任男友,辭去了工作,不顧一切的實現劇作家的夢想。那一段是看起來最充實美好的,但這種互換也是裂痕的開始。

       那場演出後馬上切入了秋的樂章!在Mia的視角中Sebastian的妥協使他失去了所有的魅力,這是偶像的坍塌,心靈支柱的坍塌。

       最後試映的失敗更讓Mia對自己也完全失去信心,此時Sebastian整個人的行為再到對她的鼓勵看來都是騙局,也直接導致了分手的結局。

       而Sebastian的角度看,大概是當Mia說自己不喜歡爵士樂的時候Sebastian確定了自己的內心!他努力的解釋爵士樂的歷史,文化。其實原因和影片開頭他與姐姐的對話息息相關
 
      「她不喜歡爵士樂嗎?」
      「大概不喜歡」
      「那我們還有什麼聊得?」

      男主內心真正尋求的是一個喜歡爵士樂,或者說認同自己的人!

       儘管片中給予Mia鼓勵最多的就是Sebastian的那句「別人不喜歡又如何?」但恰恰這也是Sebastian最在意的事情。如果他真的完全只是為了生計,就不會在Mia問他喜不喜歡現在演奏的音樂時猶豫的說出I don』t know 也不會在爭吵的時候說出「我們這種人奮鬥一生就是希望有所成就,讓眾人喜歡,從事一項大家都喜歡的事業」以及那句傷人的「你自己就是個演員,你還這麼說」從這些細節都足以體現Sebastian實際上也是仍然需要人喜歡的。這不代表他對爵士樂的熱愛是假,但誰不曾希望得到認同呢?

       所以一切情感的根源在於兩個人能在對方身上找到彼此所需要的東西。用情話來講大概就是「you complete me」。當男女主角互相無法得到自己所需的時候,分手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電影本身只是闡述了愛情是雙方各區所需的觀點,那麼就只能停留在一般的「毒雞湯」階段。最讓我喜歡的是兩人最後的自我實現和成長!

       表層來講兩人都有著他人認同的需求與自我理想的追求,只是偏重有所不同。但深入一點其實可以發現兩個人其實同時還面臨的是一種對問題的逃避。從Mia之前的男朋友和最後的老公可以看出一個特點——他們都是有錢人。影片中Mia 在《無音的反叛》那場劇目之前可以看出她對當時的男友似乎並沒有太深刻的感情,她對他們的交流內容並不感興趣。而這一切作為一個無名的小演員可以理解。這似乎是Mia在追尋自己在成名道路上一個依仗。Sebastian身上有的追夢精神讓她備受鼓舞,逃避了現實將要面臨的經濟壓力,和可能面對的失敗!(Sebastian從來沒有正面回答過她的劇目好不好看,只告訴她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選擇追逐理想中自己的樣子。

       而Sebastian同樣面臨爵士樂正統性的問題。基斯在排練廳對他說的那段話正是他的疑惑所在。抱著正統爵士樂態度似乎並不能被大眾所接受,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拯救爵士樂。當面對每月不菲的收入和台下歡呼的粉絲那一刻,Sebastian一定也以為自己真的找到了答案吧!然而正如影片前半段那樣的華麗絢爛,一切終究只是逃避了不想面對的問題的一場夢。夢幻泡影的break,也意味著兩個人的break。

       但這便是二人的成長和互相成就呀!正是因為受到Sebastian的感染寫劇本才有了試鏡的機會,因為Sebastian的鼓勵參加了試鏡才有了後面的成名。儘管五年後的她沒有再繼續進行劇作,儘管看起來是她又找了個有錢人,似乎她還是妥協了,但影片的細節中似乎告訴我們她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呀!她的伴侶不再只是提供良好經濟保障的某一個人,從她一家和和睦到挽著丈夫走路的細節再到他丈夫比她對爵士樂更甚的興趣,大概都可以知道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所愛!而Sebastian所帶給她的爵士樂正是心中時刻都不能忘記的不妥協呀!

       Sebastian因為和Mia的爭吵意識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方向違背了自己的初心,所謂的「曲線救國」或許吸引過來的也只是喜歡電子爵士的人,真愛爵士的人也自然喜歡是純粹的它!分手後的他不再逃避選擇,開創屬於自己的,或許會慘澹但一定純粹的爵士樂餐廳,也正是Mia給他的動力呀!後來的Seb’s 裝修精緻,別具一格,氛圍良好,也正是Mia 所承諾的認同與純粹吧!兩個人彼此追尋對方身所有的特質,以望現實將變得更加溫柔,在最後雖然沒能如願,卻因此得到了答案。

       影片最後一段用蒙太奇的剪輯給出了兩人如果當初的種種美好畫面,然而回歸到現實中,Sebastian的最後一個音卻再沒有彈下去…..這種充滿遺憾的美好在不少電影中大概會渲染一個巨大的煽情情節。然而愛樂之城卻用兩個人最後回眸時相視一笑作為結束,真的讓人驚艷!感情中兩個人的互相需求的確不假,但有些愛情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在尋求慰藉的同時,兩個人都互相成就了彼此,同時也成就了自我。沒有那麼多不捨與不甘,而是保留了彼此的愛與祝福,接受了成長的印記,然後繼續自我實現之路!這就是導演心中成熟的愛情觀吧!

       或許是時代的限制,無法寫出《歌廳》《卡薩布蘭卡》那樣具有深刻內涵的大格局歌舞片。但好在這個時代「個人主體」才是主角。當我們強調「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時候別忘了後面還有一句「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愛樂之城》格局放眼在個體的實現,成就上並無高下之分,只有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故而我給出了一個比較高的評分。

綜合評分:【8.1】分

       愛樂之城總體來說是一部非常有誠意,製作精良的歌舞片,過硬的演員,不錯的畫面和音樂,相對較高的立意與很多值得回味的細節,使我很難接受有些人對它極其惡毒的評價。但是人和人終歸是不一樣的!這種差異可能已經大到改變了神經結構,所以也不能強求。唯一可惜的是,達米恩這部作品缺少了自己的風格,即便狂攬無數獎項卻很難成為歌舞片史上的里程碑作品。或許導演本人也並無此意要做一多麼完美的歌舞片,或許正如片名所寫LALALAND,這只是他向那些過去時代的偉大音樂與舞蹈,向所有在追尋夢想的路上努力前行的人,向洛杉磯這個又愛又恨的城市的一種緬懷和致敬吧。

附上三篇很厲害的技術貼:
偽長鏡、障眼法、處女座細節狂…《愛樂之城》最全幕後解析,告訴你導演到底有多變態!
知道《愛樂之城》這89個梗,你就能了解大半個歌舞片史
如何優雅地欣賞電影《愛樂之城》?
以及強烈推薦的《反派影評》

說在最後:《愛樂之城》是我個人從感性上看非常喜歡的片子。然而理想上卻不敢想太多。大概是每個人在影片中都會看到自己的故事,我也不例外的想起來一些充滿遺憾的事情。所以本文中的某些觀點或許再別人眼中看來有些過度解讀。但不論如何,我似乎找到了一些需要的答案~這一點我想就足夠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