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沈默 Silence

沉默/ 沈默(台) / 沈黙

7.2 / 124,560人    161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傑考克斯 馬丁史柯西斯
原著: Shusaku Endo
演員: 連恩尼遜 安德魯加菲 亞當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金宗墨

2017-02-27 03:21:03

《沉默》的歷史佈景:日本與天主教的愛恨糾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天主教與日本的緣份始於印度。

1547年,西班牙人、耶穌會的傳奇宣教士沙勿略,在印度果阿認識了日本浪人彌次郎。彌次郎皈依天主教,教名保羅,向沙勿略介紹日本,使之大為興奮。幾經籌劃,彌次郎帶著沙勿略在兩年之後踏上了日本九州最南端的鹿兒島,「日本天主教」就此誕生。

這段愛情的源起很是奇妙。冥冥之中,雙方各自跨越了半個地球,相遇於另一個國度,究竟是天主教找到日本,還是日本找到了天主教,誰也說不清楚。

(電影中,帶神父入境的日本人叫做「吉次郎」,與「彌次郎」一字之差,想必不是巧合。)

沙勿略旅日不過兩年出頭,憑著卓絕的個人能力,學習了語言文化,遊歷了很多地方,結識了一堆諸侯,建立了若干宣教基地。他去了當時的皇城京都,希望得到「日本國王」的許可,在帝國中心建立事工大本營。然而時值日本戰國時代,京都形勢複雜,朝不保夕。沙勿略只能退而求其次,返回了人稱「西京都」的山口市,得到了地方大名大內義隆的支持。之後又受到另一位大名大友義鎮的邀請,在更靠西的北九州建立了基地。沙勿略學富五車,教理精熟,天文地理自然星象,聽得日本人嘆為觀止。日本人愛學習,好思考,能受教,也讓沙勿略印像極佳。天主教與日本的初次接觸就互生情愫,很快就開花結果,信徒數量迅速超過2千。不過,沙勿略策略性地選擇了日本西部作為天主教的營盤,讓日本對天主教的愛始於西部,最終也幾乎停在了西部。

(電影中,當兩位神父談起日本與天主教的關係,註定繞不開沙勿略這位傳奇人物。)

自此之後,天主教對日本的愛意如潮。在沙勿略的力勸下,羅馬教廷先後派遣了一大批學養高超的教士,在遠東開闢新的教會屬地,以彌補在改教運動中喪失的領土。另外,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於奧斯曼帝國之手,阻斷了西歐人東去的陸路。達伽馬因此奉命開闢前往印度的海路,再次打通了東西方的交流。天主教如能按照沙勿略的期許立足於日本,於商於教,意義非凡。

面對天主教的愛情攻勢,日本的回應雖然慢了許多,但也在之後的二十年中漸入佳境。1562年,日本出現了第一位受洗的大名大村純忠,教名巴多羅買。在他之後又出現了高山重友、小西行長、蒲生氏鄉、有馬晴信、大友宗麟、黑田官兵衛等等。這些大名有的主動開放領地、招攬宣教士,有的大力鼓勵百姓信教,有的乾脆把土地捐獻給教會,大力推動了日本天主教的發展。然而雙方真正的蜜月期的到來,靠的卻是一位不信教的大名。1569年,耶穌會會士弗洛伊斯再上京都,拜見了霸業初成的織田信長,得到了在京宣教的特許狀。信長在一年之前「上洛」成功,已經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強大勢力。作為最早使用火繩槍的諸侯,信長思想開明,接納新事物能力強,又與本土的佛教政治勢力一直不睦。在他的主持下,天主教與佛教曾有一場公開辯論,耶穌會的弗洛伊斯VS天台宗的僧侶朝山日乘。這場「宗論」給信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稱霸的13年間會見了耶穌會會士多達31次,成為了天主教在日的最大支持者。有此靠山,天主教日益昌盛,到1582年信長遇刺之時,教堂已逾200座,信徒已逾15萬(意味著當時100個日本人中就有1個信徒),甚至在當年的年初,北九州的三位天主教大名合力派出了一支少年使節團,不遠萬里地前往歐洲,朝覲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沿途所到之處大受歡迎,讓整個西歐天主教社會為之振奮。此時的日本與天主教,你儂我也儂,相看兩不厭。

(天主教在日本有過二十年的輝煌,即使像羅德里格斯這樣從未躬逢其盛的人,也對之唸唸不忘。)

(天主教大名發起的少年使節團,就出自下面這位神父范禮安的建議,老人家時任耶穌會代理會長)

可惜所有的愛情故事都有轉折點。織田信長身死於「本能寺之變」,不僅改變了日本的歷史,也徹底改變日本天主教的歷史。這位唯一的命中貴人一去,天主教與日本的姻緣迅速走向了盡頭。1587年,繼承了信長霸業的豐臣秀吉,在征討九州島的過程看到了天主教在當地的繁盛,便對其產生了猜忌。他擔憂天主教勢力坐大之後,會像日本的佛教派別「一向宗」一樣,以下犯上,圈地為王,於是很快發佈了《驅逐傳教士令》。由於秀吉仍希望與西洋人保持通商,禁令執行的並不徹底,但是排斥天主教的意識卻從此日本政界紮下了根。日本與天主教的感情裂痕已然出現。

豐臣氏統一全國之後,德川家康取而代之,平定了反對勢力,建立了德川幕府。此時的日本歷經了上百年的戰亂,和平意識高漲,統治者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社會衝突。而這恰恰是天主教在傳播過程中無法避免的,他們一邊必須與根深葉大的佛儒兩家進行持久戰,另一邊需要與信奉新教的英、荷商人展開商業競爭,不免四面樹敵,終致在1613年收到了幕府發出的全國禁教令。這是日本給天主教的一封正式的休書,且出自德川家康之手,決定性地左右了統治日本達250年之久的德川幕府的官方態度。日本禁教之前,全國信徒已達70萬之眾,除了耶穌會之外,更古老的三大托缽修會(道明會、方濟會、奧古斯丁會)也都活躍於日本各地。只是當時沒有人知道,從這一刻起,天主教與日本緣份已盡,再也難修舊好。

(日本當時久經亂世,人心思齊,電影中通過井上大人這個角色,驕傲又不失理性地表達了當時日本政界對外來事物的恐懼和排斥)

頒布禁令之後,家康很快去世。德川幕府的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對父親的懿旨不敢怠慢,不惜犧牲貿易利益,也要加大禁教力度。三代將軍德川家光變本加厲,上台第一年就與西班牙斷交,從宗教層面到經濟層面再到政治層面,開始了全面的排外。就是在家光手裡,日本啟動了鎖國制度。1633-1636的四年之內,家光四次發佈鎖國令,嚴禁洋人進入日本領地,即使是日本人,若未持幕府派發的朱印狀,一律禁止出國,出國五年未歸者,禁止回國,永久放逐。只有荷蘭人在承諾不進行任何宣教活動之後,被允許出入日本,但也僅限於長崎一港。為了根絕天主教教士的東來,家光甚至計劃借用荷蘭軍艦,去征討天主教在呂宋島的傳教基地。不論天主教對日本是否餘情未了,日本都已經擺出了恩斷義絕的姿態。

家光的雷霆手段,還未摧毀羅馬的天主教會的熱情,卻讓日本本土的天主教徒忍無可忍。大規模地驅逐教士、拆毀教堂、強迫信徒改宗,在家康的時代就已有之,此時則已是日本各地司空見慣的做法。在天主教經營多年的北九州一帶,就是「吉利支丹大名」(Christian的日語音譯,即基督教大名)的故地,新上任的大名大力推行的各種迫害運動,終於在1637年引發了信徒的集體暴動。起義者推翻了當地領主,佔據了險要城池,在城頭插上了畫有十字架和聖像的旗幟,參戰人數超過1萬,攜家帶口將近4萬。幕府三次出兵攻打,均告失敗,領軍的大名甚至戰死當場。幕府惱羞成怒,最終調集了12萬兵力,圍城三個月,終於破城而入,將數萬參與者一律斬殺,史稱「島原之亂」。經此一役,日本對天主教深惡痛絕,聞之色變。

(電影中,羅德里格斯與卡爾倍前往日本之前,范禮安曾告誡過他們有關「島原之亂」的事。)

(電影開篇的那個宣教士受刑之處,人稱「雲仙地獄」的火山溫泉,就在島原半島。這一帶的迫害是日本全境之最,也促成了日本教徒最強烈的一次反彈。)

小說和電影都將兩位神父進入日本的時間點,有意地設定在了1639年,因為那是島原之亂的次年。這一年裡,幕府發佈了最後一次鎖國令,將天主教視作國之大害,日本天主教歷史走入了最黯淡的時期。人類歷史上各種迫害運動所在多有,但是舉傾國之力刻意針對某一個特定群體、力求滅之絕之的,還是十分罕見。此時敢於進入日本的神父,所受到的考驗將是史無前例的。

(電影開篇,費雷拉神父下面的獨白,就是在做這種鋪墊。)

幕府心意已決,要徹底抹殺日本境內的一切的天主教痕跡,根絕她所有的影響力。「寺請」(請佛寺開證明)、「踏繪」(踩踏聖像畫板)、酷刑逼迫、懸賞檢舉等做法開始通行全國,目的不是驅逐,而是消滅。幕府甚至燒燬了葡萄牙船隻,斬殺了前來示好的葡國使者,以示決心。至此,日本已經從天主教重鎮變成了天主教禁地,雙方的愛情徹底凋零。在民間,雖有極少數秘密的信教群體保留了下來,也只能勉強求存,難有作為。不論是德川幕府時代,還是明治維新時代,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個一望無際的信仰冰河時代。

電影中的羅德里格斯有一個現實原型,就是西班牙神父鳩傑貝。他關切日本,於1643年潛入,很快被捕,送入江戶監獄,最終受「穴吊」之刑而棄教,娶了日本妻子,又活了40多年,享壽84歲。他得到的賜名是「岡本三右衛門」,與電影中羅德里格斯的賜名「岡田三右衛門」僅一字之差。

從沙勿略到鳩傑貝,從織田信長到德川家光,日本與天主教的一百多年的愛情,包羅了一切元素,就是不包括結果。電影裡,羅德里格斯曾勸井上大人說:

「婚姻裡面國籍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兩個人之間的愛情。」

這話無疑是至理。然而愛情必須是雙向的,天主教縱有滔天愛意,日本已然心似冰窟,不作罷又能如何。婚姻或許可以勉強,愛情和信仰終究不能。(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