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hiken.~

2017-03-02 10:01:12

為什麼La La Land是年度最過譽的電影(或者美國隊長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說真的,從來沒見過一部電影能在朋友圈被刷屏那麼久。尤其在國內上映後,一個個都感動的哭天喊地。但是這片真的有這麼好?他跟同年的幾部優秀電影比,真的就好出那麼多?也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他幾年來看過的最好的電影。好吧,或許是我太刻薄,但是不管你認不認同我,我還是要說:La La land是年度最overrated的電影。

的確,電影上映之前,我也被預告片驚艷到了,一組組美輪美奐的鏡頭,配上那首Emma Stone後期過的"Audition"(黑的漂亮,電影和原聲帶裡的現場版,真的好難聽),簡直都要哭出來,心想我這次一定要帶好紙巾入場。觀影時也時刻提醒自己,這是一部豆瓣上9分的電影,不哭不是中國人,結果直到看完,還是沒有哭,似乎除了幾個場景的色彩運用比較印象深刻外,好像就真的沒什麼感動點。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這麼輕易感動好嗎,要感動你也起碼說出個為什麼,如果你硬要說感動本來就是難以名狀的東西,那我真的沒什麼好說的了。

劇情是簡單了一些,但是劇情簡單而情感細膩的優秀電影也不是沒有。然而la la land絕對不在其中。首先這是一部歌舞片,不是你們嘴上所說的的文藝片,沒這麼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的文藝片好嗎,雖說作為類型片,誇張的手法無可厚非,但是這就使得留給情感釋放的空間極為有限,且根本談不上細膩。結局那直白到赤裸的遐想片段看得令人尷尬症直犯,明明有更好,更含蓄的表達方式,一定要走一個最簡單暴力的路線,讓這個本來不這麼俗套的小清新結局,瞬間喪失了美感。感動是要讓人悟出來的,強加給觀眾的感動不叫感動,叫賣弄,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見解,也許有的人就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呢,而且這也不是本片最平庸的地方,本片最讓人頭疼的,也是客觀上無法動搖的詬病:角色動機,所謂character build-up,這也是我後來回過頭去反思這部片子,沒能給我留下太大印象的最大原因。

讓我們來理一下兩個主角的心路歷程。男主角Seb是個保守派爵士樂手,他的夢想是振興傳統爵士,並且開一家自己的正宗爵士酒吧;而女主角是典型懷抱好萊塢明星夢的白蓮花。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兩個鬱郁不得志的人湊所一起展開的一系列劇情。

兩人在一起後,男主角由於生活所迫,一次機緣巧合下加入了黑人朋友的流行爵士樂隊,我們要注意的是,男主角的這一舉動的初衷,是為了向女主證明白己能成功,不會帶她過窮困潦倒的日子,這一切起初是得到女主讚許的,因為她和絕大多數女性一樣,都希望自己的男人能發達,這沒問題。但是這個樂隊從根本上和他的音樂觀是矛盾的,所以Seb在這個樂隊呆的其實並不快樂,樂隊後來大獲成功,名譽和金錢並沒有使他忘記自己的初衷。所以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Seb這個角色的。

反觀Mia,我為什麼上來就叫她白蓮花,因為在筆者看來,她看中的僅僅是好萊塢的風光無限罷了,她的動機非常搖擺不定,而且三觀非常的不討喜。首先她因為和Seb同為天涯淪落入而聚到了一起,一個是音樂夢想,一個是演藝夢想,看似天作之合。可後來當Seb發跡了之後,反觀自己依然還是個到處跑Audition的無名小卒,她更多顯露的,是她的狹隘和嫉妒,並且總是用「這不是你的夢想!」如此一廂情願的理由去埋汰Seb。連觀眾都看的出Seb一直惦記著他的爵士夢,同樣是搞音樂,先擺脫貧困問題,再去慢慢實現夢想,這有問題嗎?Mia的這些橋段,充分地反應了一個精分的好萊塢白蓮花的特質,且一個女人功利和小氣到要跟自己的男人較勁,是有多可怕。電影似乎想用這些看似製造矛盾的橋段來表達夢想,現實,愛情之間的複雜關係,然而仔細一想卻顯得那麼的無力和蒼白,且不小心把一個角色的三觀塑造拉到了谷底。

繼續說這個Mia,她不僅白蓮花,而且還矯情,她對夢想的堅持到最後變得模糊不清,遇到挫折就放棄,連繼續追求名利的毅力也少的可憐,更別跟我提藝術了。關鍵時候還是男主及時把她追回,參加了試鏡,然後直接一蹴而就,鹹魚翻身了?前一幕還沒有人來看她的話劇,後一秒就錄用了?這劇情竟然就這麼莫名其妙的仙人跳。這中間影片表現的矛盾,糾結,痛苦和掙扎,和她的後來的成功完全沒有聯繫。如果只要一邊不停的失敗,一邊和男朋友吵吵架,就能等著成功找上門,那麼夢想也太容易實現了吧?如果不是Emma Stone的奧斯卡級別演技,這個角色真的直接被我拍在牆上。

再說一下最後!!也是本片最懵逼的地方。結局前一幕,分手,對,為什麼要分手??男主樂隊辦的正紅火,女主也拿到演出機會,正是兩人前途一片大好,即將名利雙收,正是有條件去實現夢想的時候,突然說,我愛你,我也愛你,我們順其自然吧,然後就分手了。即便可能雙方對夢想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是請問在一切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且雙方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矛盾的情況下,為什麼會分手,角色的動機在哪裡?這樣的情節設定,不僅讓人看得莫名其妙,也顯得這個本來精心設計的酒吧這一幕,顯得矯情無比。哥們兒,你與其後悔你們之前在一起時你的每一個重要的決定,你為什麼不去後悔你們公園談話後分手的決定?你不加入老黑樂隊你們就會在一起了?人家只會瞧不起你這個屌絲而已!你跟她一起去巴黎你們就不會分手了?都2017年了,交通通信那麼發達,你又有錢,出國拍個片,異國戀一下就要分手,那你們真的不是真愛。

在這裡我非常想提一下這部片子,一部擁有一切La la land所缺失的電影。

2013年電影《Begin Again》劇照


這也是一部關於音樂和夢想的電影。女主和男友的故事雖然是該片的支線劇情,電影卻把結局留給了他們。有趣的是,該片的結局情景和La La Land竟是如此的相似,都是女方去看男方表演,表演的曲目都是關於星星,並都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提名。不同的是,Begin Again的男女雙方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最後的分手,而這個矛盾,是貫穿整部電影核心的,並且隨著情節推進,在女主和大叔男主的一系列互動後,一步步抽絲剝繭展現出來的,這就是我所謂的Character build-up,人物要有變化,有成長,做事要有動機,有情節推動,在能打動人。故事的男女雙方都曾經是熱愛Acoustic民謠的文藝青年,就跟Seb一樣。即使後來男主一炮走紅踏入流行音樂圈後,女主也還是一直默默地支持他的事業,儘管可能不喜歡他現在變得那麼流行,如果因為音樂品味不同就成為不可調和矛盾,那就太矯情了。後來男友劈腿,把她趕出家門,善良的女主在經歷了一系列故事後,發現還愛著他,於是還是選擇給他機會,所以在女主這兒,連劈腿都沒有成為不可調和矛盾,這讓觀眾完全鬆下了防備,於是到了結局的時候,當男主依然在用搖滾伴奏演繹她送給他的歌時,看到場下觀眾陶醉歡呼的神情,她終於明白他愛的還是這個舞台,燈光,歡呼的人群,不僅僅是音樂態度的問題,他們倆已經走得太遠,儘管可能還相愛,也回不到從前一起寫歌的那段貧窮並開心著的時光。所有矛盾在這一幕突然爆發,然後急速釋懷,令人猝不及防。沒有直白的遐想過場,只有細膩的演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勝過千言萬語。配合著同樣是當年奧斯卡提名的歌曲,催淚功力一百分。

總而言之,La La Land缺少了優秀電影必要的東西,靈魂,一個人物成長的過程。影片處處透露著刻意設計的痕跡,卻少了最自然的真情流露。按季節把電影分成四幕的形式也是乏善可陳,一切都是到點之後就這麼的發生了,缺少了必要的聯繫和角色的心路歷程。都說La La land是一封寫給洛杉磯這座城市的情書,其實跟洛杉磯真沒多大關係,這樣普通的故事放在哪兒都會發生。而Begin Again中,那種浮躁的現代都市文化與傳統純真的碰撞,以及戶外錄歌,地鐵里被警察追,四處為城市地標抒寫讚歌的瘋狂與情懷,我只能說Only in 紐約。

關注東村酒肆的綠茶葉,來自紐約的非專業影評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