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hawn_w

2017-03-29 00:29:04

關於影片之美背後深深的疏離和永恆的孤獨。


前幾天趕著末班車去看了LA LA LAND,有一些話想寫一寫。關於影片之美背後深深的疏離和永恆的孤獨。
什麼是LA LA LAND?字面上暗含雙關,天使和夢想之城,或醉酒後的愉悅狀態。很多人疑惑結尾的那長長一段「本應該如此」的閃回,究竟是誰的幻想。其實那便是LA LA LAND的所指。或者說,那是這個世界給我們每一個人賴以在世的許諾:「你有夢想,你去奮鬥,便該如此。」很美好,但卻是個謊言。隨著男主彈出最後一個音符,我彷彿看見導演對著LA LA LAND偷偷比了個中指。
塞巴和米婭,都有孤獨的靈魂,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塞巴熱愛充滿了衝突和妥協、全然沉溺於自我的爵士樂。他痛恨用音樂取悅於人,但是他自身價值的實現卻需要觀眾,這是他的悖論。米婭鍾情於戲劇,她厭惡世界的浮華喧鬧,卻因為現實流連於此。她的內心正如她的偶像英格麗•褒曼,那個在鼎盛之時,拋棄好萊塢,拋棄婚姻,拋棄世俗倫理,跟隨了羅西里尼的叛逆者。
但是,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回應著異己的世界。塞巴壓抑了熱情,將自己封閉起來。他朋友說他:你愛爵士樂,但是爵士樂會因為你這種人而死,因為你不為未來而改變。塞巴願意在自己的殼裡面,抱著他的音樂一起死。他身上體現的是「向死的衝動」。而米婭相反,她壓抑了自己身上的悖論,與芸芸眾生一起,積極的爭取成功,不放棄每一個試鏡。她身上體現的是「生命的熱情」。
「生命的熱情」和「向死的衝動」本應是一個完整人格的兩部份。因此,塞巴和米婭這兩個夢想者相遇了。他們就像一對鏡像,分別在對方身上看見了那部份缺失了的自己。他們認識對方的過程,也是試圖完成自己人格圓滿的過程。米婭的熱情感染了塞巴,他試圖走出自己的殼去擁抱世界。米婭在塞巴身上看見了真正的自己。她為自己寫了劇本,自己出資,在一個小劇場裡上演著只屬於自己的獨角戲。就像塞巴說的:「你現在已經懂爵士樂了。」
電影隨後給這種嘗試構築完整的自我的企圖兜頭潑了一盆冰水。塞巴努力勸服自己擁抱世界,但卻失去了自己。米婭的獨角戲遭到了宿命的失敗和無情的嘲弄,她放棄了。人面對在世之痛苦,他可以有不同的生存策略,「生命的熱情」或「向死的衝動」,但這兩種策略卻無法彌合,因此無從真正的與世界和諧統一。對於夢想著來說,自我和世界,註定的分裂,宿命的孤獨,哀莫大於心死。這種彌合的失敗的劇情映射,便是他們互道:「我會一直愛著你」,然後,分手了。
塞巴和米婭成功了嗎?塞巴擁有了自己的爵士酒吧,米婭則憑藉那首動人心魄的致夢想者獲得了人生的轉機。致夢想者,更像是致疏離者,那個永遠反叛,跳進塞納河,總是為了夢想做著蠢事的人。夢想並非遙不可及,但卻永遠不能落地。因為夢想者永遠不會停止夢想。米婭的這一曲與其說是希望之歌,不如說是生命的悲歌,影片早已給出了答案。
塞巴的酒吧,打開街邊的小門,有一個指向地下的箭頭。塞巴雖然找到知己,擁有聽眾,但他仍舊將自己相隔離與世界,築起了自己的殼。米婭已經成為明星,為人妻人母,生活安逸幸福,但卻與那個唱出夢想者的吶喊的她判若兩人。塞已經過街邊她的大幅海報,未曾抬眼一看,這時的米婭,也許無異於那個在人群中迷失的塞巴。他們都成功了,也失敗了。這的確是在向夢想致敬,以一種悖論的方式。
電影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境。但是,做夢者卻在夢境中逐漸清醒。他一面醉心於美夢,不願醒來,一面漸漸甦醒的理性卻告訴他那不過是場美麗且愚蠢的自我欺騙。這就是LA LA LAND的夢。就像塞巴描述的爵士樂:在衝突和妥協之間,影片的價值顯現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