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把噗

2017-04-26 20:40:47

Boring 是我唯一想到的詞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

在我剛看電影那會兒,庫斯圖里卡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據說,只要是他拍的電影,鐵定能拿到三大電影節的大獎。就像是電影藝術百年難得一遇的寵兒,庫斯圖里卡征服了所有觀眾。這種可以稱呼為「超現實主義」(或「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兼具了戲謔、癲狂與黑色幽默。如同墜入一個不斷加速的夢幻世界,觀眾在流動的盛宴中沉潛,迷醉,失去控制。一方面是全身心的歡暢,另一方面又時常感觸到傷感。

2.

觀眾的這種反應,源自於庫斯圖里卡電影中多種手法的交互作用:快速推進(剪輯)、豐富的意象(層出不窮的動物)、宛若瘋癲附身的演員(表演)、極度歡快的吉普賽音樂(配樂)……在這種不斷作用於觀眾感官,並令其迅疾回應的作用下,觀眾的感知體系有可能面臨崩潰的危險,變身為純粹的視聽接受者。當感官的等級體系被打破,一具無器官的身體就可能形成,這就是在那部最為瘋狂的作品《黑貓白貓》中發生的事情。

3.

如果一種獨特風格不是源自藝術家的感知,而是一些技巧,那它很有可能氾濫成災。原因在於技巧容易被模仿,而模仿的強力將使原本湮滅不見。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當它被引入中國在許多先鋒派作家筆下重生,原本獨一無二的寫法因為到處被模仿而變得極為普通,沒能抵擋住氾濫的原因正在於這種寫法如此容易被模仿。相反,布爾加科夫在《大師與瑪格麗特》中實踐著另一種更加真實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卻因為它的神秘難解至今獨一無二。

4.

所謂「布列松」風格,並不是一種技術上的成就;它來自於一種理念:模特。將現實物像剔除乾淨,精簡至最少,以獲得一種精神性的真實——「靈魂的實體」(蘇珊·桑塔格語)。承襲這種風格的導演已經太多了:美國的賈木許,芬蘭的阿基·考里斯馬基、法國的布魯諾·杜蒙和尤金·格林、中國的李紅旗……他們都實踐著一種冷峻疏離的風格。這些導演的作品與布列松有著精神性的聯繫,卻從不曾掩蓋掉布列松電影的獨特性。因為這不是一種方法的習得,而是理念的認同。

5.

天才,有能力將電影轉變為一場巨型展覽,以最大的容量與密度包裹真實。將電影看成是馬戲遊樂場,這是費里尼的理念(雅克塔蒂難道不是同樣如此?《玩樂時間》中對現代社會的犀利觀察)。無疑,庫斯圖里卡從費里尼身上獲益諸多,並將其極端化。《流浪者之歌》是其風格的肇始:漂浮的場景、狂歡慶典,超自然現象,不斷出現的動物……在他後來電影中得到了延續。 但這不是費里尼電影中源於導演本人獨一無二的夢境(潛意識),而是經由一顆強力大腦創造完成。

6.

就像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庫斯圖里卡的「超現實主義」風格也很容易被模仿。因為它只是一些特定的手法。我們不是已經看到了許多這樣的作品:《誰來為我摘月亮》(1999)、《太陽照常升起》(2007)、《鋼的琴》(2010)……《百年孤獨》之後,馬爾克斯順利拋棄了「魔幻現實主義」寫法,《霍亂時期的愛情》完全就是另一種風格。馬爾克斯沒有墜入一勞永逸的陷阱之中,轉身開始了新探索。但對庫斯圖里卡來說:「超現實主義」是需要反覆重寫、描畫的標籤。

7.

一位導演堅持自己的風格沒有任何問題。侯麥的電影在風格上幾十年未見多少變化,但對於影迷來說,任何一部侯麥電影都是獨一無二的。或者如洪尚秀,他的電影也沒有因為「自我複製」而失去觀賞性。因為這些電影恆定在同一的水準之上。但在庫斯圖里卡身上,我們見到了一位導演如何因為創作力衰退而使得影片質量逐部下落的情形:自《地下》(1995)的巔峰之後,《黑貓白貓》(1998)、《生命是個奇蹟》(2004)、《給我承諾》(2007)、《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2016)組成了一條拋物線般遞減的「四部曲」。

8.

曾經狂熱的著迷消退,我就明白不該再對庫斯圖里卡有任何期待。但聽聞北京電影節要放《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心裡還是癢癢的。最終還是決定去看一下,畢竟是曾經的心頭好之一。雖說沒有期待,理應就沒有失望才是。但結果還是非常的失望,在我潛意識裡,也許還是希望庫斯圖里卡能夠重震一下雄風的。但反過來說,就像每次我們都感慨「周杰倫江郎才盡了」,卻未曾發現其實是我們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自己。庫斯圖里卡也許仍然在拍自己的電影,可是觀眾已經往前走了一小步。

9.

《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創造瘋癲的方式已經不再能觸動我的感官。它們形成為一種套路,成為被用濫的因襲手法,感知不再有效。騎著毛驢、打著傘的庫斯圖里卡賣弄著自己窮驢技窮的伎倆,向觀眾兜售自己手頭已然過時的玩樣,已經不再有趣了。他還沉浸在打造一件新品的熱情中,卻不知道這些三毛錢特效只會是他個人的自娛自樂。除了那幾處幻覺(從井中飛昇起來的蝴蝶、煽起風的鷹……)還能讓我們見到庫斯圖里卡式的想像,但其他呢?那些跑來跑去的動物是要讓我們將其看作一座動物園?還是說結尾用十五年搬運石頭凋亡愛情的舉動不是在向觀眾刻意煽情?

10.

造成《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的失敗,看來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超現實主義」作為電影技法的濫觴,使原本的獨創性遭到了質疑。其次是導演的自我沉醉與止步不前,加之創作力已然衰退。最後,也或許是最重要的,是觀眾的感知模式進化了,簡單幼稚的伎倆已經不再能夠起作用,結果就變成是「販賣情懷」的問題。庫斯圖里卡說「評價我電影唯獨不會/不能有Boring這個詞」,而「Boring」正是我在觀看《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時唯一想到的詞。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