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模倣犯--Copycat Killer

模仿犯/CopycatKiller/模仿犯

5.1 / 154人    Canada:123分鐘 (Montréal World Film Festival) | Canada:124分鐘


演員: Nakai Masahiro Kimura Yoshino Fujii Takashi Tsuda Kanji 導演: 森田芳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ednesday

2008-07-21 19:59:54

《模仿犯》:電影是拙劣的模仿


先看了小說,然後找來電影看。小說太精彩,內容也非常豐富,看電影的時候倒沒有了什麼牽掛,只想看看電影會做怎樣的取捨和整合,以及態度是如何。

《模仿犯》作為推理小說,並沒有糾結在一般的線索和懸念的設置上。它的重心是放在人物的刻畫上,事件的懸念或者說真相在過程中自然的被透露不需要讀者費心,吸引人的是被事件牽涉由事件聯繫到一起的各種人物,他們如何在其中應對、變化、成長,如何互相影響,以及到最後解決自己的問題找到自己的方向。

電影為了還原整個事件,動用了幾乎所有小說裡的主要人物,而這從一開始就成為電影的一大敗筆。因為電影的篇幅當然是不夠為每個出場人物都作解說和展示的,只有身份的一個表明或者有的只是露了一下面,會給不熟悉小說的觀眾造成困惑,影響到影片的整體效果。小說中的精彩到了電影裡反而成了拙笨之處,還不如多砍掉點枝葉,集中講主線的好。
舉塚田真一這個人物做例子說一下。他在小說里也是很重要的一條線,在電影裡基本被保留,出場也算多,發現斷肢、與警察接觸、與記者前煙滋子接觸、與被害人家屬也是受害人之一的有馬義男接觸,但卻乾癟的很,不僅沒體現出作用,還容易讓觀眾忽略。電影介紹了他的背景,他是一起滅門兇殺案的倖存者,但刪去了殺害他全家的兇殺的家屬對他的糾纏(減弱了衝突感),更重要的是對他心理的描寫剖析的缺乏,他的陰影、他作為「過來人」是如何看待案件中各方的以及他自己的心理重建的過程。他本身的單薄,使得他和其他人的接觸、互動,也變的徒有其表,不見那種衝突和感染的火花。

電影和小說放在一起說,當然是不公平的,但這也更說明電影要有自己的方向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從文字到影像的翻拍。要清楚各自特色的優缺點,合理運用。小說中的人物,描寫的再詳細也都給讀者留著巨大的想像空間。而電影裡,由於演員的樣子造型和表演方式等,一開始就有一個基本定型的感覺給觀眾,稍不慎就會給觀眾距離感和浮誇的不真實感。

電影當然也有自己影像的優勢,比如畫面直接的刺激。影片出現被害人不堪慘狀的照片和影像就顯得很突出,並且比起小說還增加了一段所謂的「殺人直播」。展現這些資料、並且播報整個事件的媒體(在電影中主要是電視),也順理成章的成為電影表現的一個重點。媒體是公眾生活社會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卻不可避免的淪為兇手進行他計劃的工具之一,媒體的尷尬身份和值得反思的地方更加突現。
而作為媒體一部份的媒體人,影片中的代表人物記者前煙滋子,卻有點從這種漩渦中脫俗出來。影片在她身上做的改動是讓她的丈夫成為了被害者之一,這一改讓她身上的衝突點也完全變了。原本她作報導的目的與實際效果的反差是影響她繼續的重要因素,被改後就變成集中在自己是否堅強這一個點上;原本和丈夫之間是工作和生活的矛盾,這點在電影中是沒有涉及的,丈夫的作用是造就滋子和兇手之間的直接聯繫。在滋子身上精簡綜合,雖然和小說對這個人物塑造的目的不盡相同,但對電影來說還是不錯的。

影片的重點是將罪犯做主線來講述的。罪犯之一的栗橋浩美,他身上的複雜性被簡化類型化,而變得有些可笑。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更突出另一名真正的幕後真兇綱川浩一,浩一是影片中描寫最細緻全面的一個人物,他的背景、關係、動機、行動、心態、目的都有涉及到,而且還增加了他和受害人代表有馬義男更多的互動,這種互動在影片的最後達到高潮。而這個結尾也是小說和電影最大的不同所在。
在小說中,浩一是真兇被其他人發現揭穿後,他還妄想著利用各種規則漏洞繼續扮演他的角色。有馬義男,這位堅強的老人,作為另一方的代表,不僅在破獲真兇方面盡了全力,還看透直指兇手本質的幼稚和惡劣,自己也得到解脫。最後結尾,回歸一種平靜但已是物是人非,有一種感動在。
而電影是真兇被揭穿後,直接就採取了一種誇張的自爆方式自我了斷,並留下一個嬰兒托有馬老爺爺撫養。這種自我毀滅加新生的預設,是電影追求的高潮,即使特效很差爆炸的畫面還是可以反覆的慢鏡播放,實在是做作且俗不可耐。

電影《模仿犯》一面是通俗化戲劇性的考量,另一面卻妄想繼承小說的整個框架,結果是既不得原著的真諦,也不顯自己的特色,拙劣的翻拍很失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