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情誓言--The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爱情誓言/牧羊人之恋

6.4 / 1,280人    109分鐘

導演: 艾力侯麥
編劇: 杜爾菲 艾力侯麥
演員: 安迪吉雷 史蒂芬妮克萊恩可 瑟西卡索 Veronique Reymon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穆玉修

2008-10-26 09:21:47

做作得無以復加的愛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愛情,誕生在丘比特和基督之前
             

                                               
                                               「……我降伏丘比特,

                                             雖然他用利箭傷我的心,

                                     又在我面前搖動他明耀的火……」

                                                (古羅馬)奧維德:
                                                《愛經》,戴望舒譯

 

  看《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阿絲特蕾與瑟拉冬的愛情)之前,我知道這部電影戴著「大師的封山之作」(或至少是「大師號稱的封山之作」)這樣的標籤。所以其實自己只是想瞅瞅87歲高齡的侯麥(艾瑞克 Rohmer)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簡介里引用侯麥自己的話說:「這是一部由17世紀的傳奇(羅曼斯)作家寫作的,發生在公元5世紀高盧的田園牧歌」。

  遺憾的是,我竟然一邊笑一邊看完它。

  它的情節……唉,怎麼說呢……總之就是很俗套的17世紀故事:一個叫瑟拉冬的牧羊人愛上了牧羊女阿絲特蕾。結果經過了一番波折,瑟拉冬被自己的情人誤會,只因為阿絲特蕾的一句話「我永遠不想再看到您了!」這個木魚腦袋的瑟拉冬居然就真的跑去跳河自殺了……(痴心到了如此迂腐的地步!)。後來又一番波折,他男扮女裝前去看阿絲特蕾,「兩個」女人從曖昧的關係中慢慢擦出火花,最後真相大白,冰釋前嫌,皆大歡喜。

  在這樣一部無趣而沒有懸念的故事中有著那些嚴肅的,侯麥式的,堪比舞台劇的經典對白:

 
  「要我假意愛上別人眼裡閃爍的光芒,如同愛你的眼睛一般,這是比天還大的謊。若非得如此,我寧願死去,就讓我安息在幸福中吧!」

  「當我們在愛中,愛的是我們的靈魂而非身體,變成對方的也是靈魂。」

  「天理,從不讓人行無恥之事而得善報,最無恥的事,莫過於善變,莫過於像蜜蜂一樣,從這花採蜜到那花。」

  「如果堅貞的愛不存在,那我對您的熱情又能有什麼期待?」

 

  像這樣(弱智?姑且稱之為「古典」吧)的對白比比皆是……所以不難想像用中世紀的台詞調子拍這樣一部因為太過唯美而顯得太過假的電影,會讓那些生性放蕩的年輕法國演員笑多少次場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寫道,一切田園牧歌式的愛情,如果發生在現代都將是諷刺性的。

  柏拉圖的古典愛情觀離我們的生活實在太遠了,以致於我們已無法想像:曾經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這樣信仰愛情的存在,有人可以毫不費力地說出以上那些話,而且聽者非但不覺得好笑而且也認真地對待它。

  西方傳統中,對於愛情和家庭的忠貞來自於基督教。在宗教日益式微的今日,就像機械文明毀了電影原著中的那片草原一樣,有一些東西也改變了,比如為愛去跳河的瑟拉冬也許不存在了。

  但被毀掉的其實不是愛情而只是對於愛情的信仰。

  侯麥把人物設定在5世紀,那時的高盧人還沒有接受羅馬文明(代表淫蕩)而被拉丁化,也沒有接受基督教的觀念(代表純潔,忠貞)從而形成最後的法蘭西民族。侯麥繼續著《六個道德故事》的傳統,向日益擺脫基督教影響的年輕法國人傳遞這樣的概念:即使在不相信天堂地獄的時代,即使在沒有拉丁羅馬眾神統治之下的時代,古代高盧人信仰自己的德魯伊教派,而那時的愛情,也可以是純潔而美麗的。

  片子的一個行吟詩人一直以自己身體力行的卡薩瓦諾式風流嘲笑兩隊主人公間柏拉圖式的愛情觀,可能很多現代人能在這個角色上找到共鳴。

  但也許我們在嘲笑瑟拉冬之前應該想想,可笑的究竟是瑟拉冬還是我們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