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關雅荻

2010-01-03 01:35:34

《阿凡達》的觀影經濟學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阿凡達》的觀影經濟學

◎關雅荻



  當你看到這篇文字的時候,你已經可以在影院裡去感受(不只是「觀看」)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重磅3D電影《阿凡達》。這部電影在各方面都值得我們給予更多關注,比如如何才能獲得這部影片的最佳體驗;比如怎麼觀看才經濟划算;比如片中哪些是最值得關注的部份;比如為什麼它足以因推動電影的又一次飛躍性發展而載入電影史。總之,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如果你在電影院裡已經多次被山寨電影傷了心,那2010年的伊始,《阿凡達》絕對是你不應錯過的一次觀影體驗。


  突破虛擬和現實的界限


  《阿凡達》最令人震撼的是在數字3D技術方面的突破,這種突破在我看來猶如當年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突變,而這次是讓電影突破虛擬和現實的界限。因為詹姆斯·卡梅隆對技術方面的精益求精,在《阿凡達》里他徹底全新建立了一個外星球幻境,每一處細節都在挑戰人類的想像力的極限。關鍵是影片通過最新的數位技術,讓片中所有細節都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和真實感。這種強烈的真實感,會讓人覺得片中潘多拉星球上的一草一木真實地存在於遙遠太空中的某個角落。這種置身其中的真實感,是《阿凡達》對全世界電影最大的貢獻。


  雖然電影的3D技術並不新鮮,最早的3D電影都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但3D技術在《阿凡達》之前始終停留在一個雜技、雜耍的炫耀階段,而且因為技術瓶頸,大多也是動畫電影居多,比如國內觀眾熟悉的《大戰外星人》《閃電狗》《極地特快》等,即使有真人參演的電影,也都是像《地心歷險記》《非常小特務》系列那種賣弄3D視覺技巧的偏兒童化電影。但《阿凡達》讓螢幕呈現出的虛擬現實已經達到了無法讓人分辨真假的區別,特別是在IMAX大螢幕上觀看巨幕 3D版時,你已經可以感受到自己彷彿已經空降在了潘多拉星球的神樹下。


  不同3D版效果千差萬別


  有機會在香港分別看了這部電影的普通3D版和IMAX 3D版。個人當然首推IMAX 3D版本,因為我幾乎認定《阿凡達》就是為IMAX 3D電影量身定做的電影,而且確立了此類電影一個新的技術標竿。如果是普通版3D,我個人會建議坐得靠近螢幕些,儘量讓螢幕充滿雙眼視覺範圍,這樣的代入感會更強。


  由於《阿凡達》技術上的突破,其實整體上是超越了目前普遍的電影放映技術要求的,這部片對放映設備和放映入員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觀看這部電影時,選擇好的版本、好的影院,甚至好的螢幕,都是很關鍵的。我身邊就有不少媒體朋友,提前看了普通3D版,因為放映技術的不完善,效果差強人意,最終在觀影體驗上大打折扣。可以預見,這次《阿凡達》的口碑會很大程度上受到放映水平的影響。就普通螢幕來說,據我能了解到的,我會推薦藍色港灣的傳奇時代影城的1號廳,因為他們是雙機放映,保證放映的亮度,同時這個廳還擁有著全北京普通廳裡最大的一塊金屬螢幕,反光率比普通螢幕要高,觀影效果也有保證。就 IMAX影院來說,北京只有三家影院在進行IMAX電影的商業放映,分別是:雙安華星UME、石景山汪達影院和中國電影博物館。前兩家影院都是數字 IMAX,效果比起普通螢幕,自然效

果會好很多。


  特別是中國電影博物館,根據他們官方網站公告,這次他們將引進70mm膠片版的《阿凡達》拷貝,也就是說是原汁原味的 IMAX 3D電影,它將能完美地體現出《阿凡達》這部劃時代意義的電影的魅力。但中國電影博物館最大的問題就是位置偏遠,IMAX廳僅僅120個座位(自我糾錯,我電話確認後,人家博物館其實IMAX廳有403個座位,說實話,我每次去,真沒覺得有那麼多座位,但坡度太陡,前七八排估計都是不能坐人的),最要命的是附近的崔各莊和南皋村「民風強悍」。我就曾有過慘痛教訓,在驅車一個多小時趕過去就為了看一場經典老電影的時候,到那兒發現票早已售罄。因為電影博物館票價低廉,很成功地豐富了旁邊村民的業餘生活,所以如果你有去中國電影博物館看《阿凡達》的想法,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提前「踩點」工作。


  票價將創紀錄


  我現在很懷疑《阿凡達》會創下自有統計以來最貴電影票的紀錄,因為我在香港看了兩場《阿凡達》分別是135塊和125塊港幣,IMAX 3D版還便宜10塊港幣。即使國內跟香港票面價值一樣,考慮到平均收入水平,內地《阿凡達》電影票價格也遠遠超過了香港,包括美國和歐洲。所以,我在這裡只能推薦各位如果囊中羞澀,要嘛就趕早場、晚場或者半價日場,要嘛就準備好跟崔各莊和南皋村的村民們搏殺,爭取享受到性價比最高的原汁原味IMAX 3D版《阿凡達》。但據說有個「可怕」的傳言,就是有的影院會制定新規則──此次《阿凡達》可能會不參加任何早場優惠和半價日活動。如果傳言成真,我們只能暗暗說一句「Ma de in China」。各位自求多福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