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reckding

2010-01-27 01:22:45

不負當初你----《Avatar》的經典或俗套


  看了兩遍《Avatar》,囿於我的拖延症,一直沒有靜下來好好寫一個觀感。

  目前為止,我郵箱中關於《Avatar》的郵件已經有幾十篇了。加上今夜躁燜無端,找找事情做來疏理疏理。

  在豆瓣網上的評論諠譁中,這部電影最大的詬病就是劇情俗套。

   首先,從片名,也即主角所屬種族命名的淵源,來自勝東震那國(China)熟習到不放在眼中的友鄰國--天竺(india)的語言和神話;人設,甚至劇 情,不僅有天竺神話,還讓人連想起全球知名遊戲系列《魔獸》中的暗夜精靈(Night Elf);景設在遙遠的潘多拉星(Pandora),卻與地球並無異質,也同之前的幾部電影、遊戲 [1] 等過於相似;劇情的發展不僅與《風中奇緣》相似,劇本自身也緊契因果徐徐推演,讓某些高人挑不出意外驚喜,俗夫們落不出情理之外。

   這一切又彷彿是過度宣傳惹的禍(宣傳成本就佔用了總成本約30%)。不僅號稱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更甚至於說「今後的電影分為兩類,《Avatar》之前的和《Avatar》之後的」。就暗示了許多人,看不看《Avatar》已經不是個人偏好了,而是:是否在這一生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這不免 使得許多人對這部電影預注了過高的期待和誤解,就如同China國人炒股票一樣的心態,給一隻並不了解的股票估了一個高價,最後發現事實不是自己想像的這樣,配合空頭一起倒戈殺價。我們甚至可以帶著朔逆誤差想像,如果這些人(不止China國人)有幸目睹耶穌的一生,也會有人驚呼:「他是什麼人,真是太失望了,既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美男子,也不是什麼大文豪,甚直沒有創立過什麼哲學理論,沒有帶來任何工業革命,他也沒有帶來和平,反教這地上起刀兵,供 奉他的教廷流出的污水還在歷史上發臭,西方古代果然是未開化的蠻夷,竟以他的生辰作歷史的紀元。」
  《Avatar》的負面處境即是如此。它並沒有滿足出某些人對它的宣傳所理解的期望,沒有帶來更新的東西,哲思的內容不如《The Matrix》、《攻殼機動隊》,甚至3D技術、視覺效果上也並沒有普遍認可的超越,不過是人們既往所知的抽出和雜揉。

  劇本,也是將幾種經典的範本重新組合了一番。主角原本是一位碌碌無為的小人物,到了異域世界之後命運逆轉,甚至成為了異域世界的救世主;這在文藝作品中隨處可見。甚至能肯定,比吃速食麵這類垃圾食品的頻率還高。某些人期盼的歷史見證到了手中,卻發現就是以前吃過的速食麵,止不過這一次,麵餅有些許改進,調料包是印度咖哩加上了美洲醬料;不管這種速食麵的配方是不是研製了十四年,每天吃的話一樣會死人。這些人當然也是出於好意,害怕某些同胞手足看完電影還淪落在他們之前的誤解中不得自醒。提醒人們:「這是速食麵,這些味道我們以前也吃過,止不過有點改動而已,大家夥兒別買到拐了。」
  其實看電影真的像吃菜,不管廚師廚師在廚房怎麼辛苦,我們可能都是看不到,也很少會想到去看的。吃一份大菜,跟吃一份速食麵,所花的時間和力氣差不多;甚至有些人的偏好既不是大菜也不是速食麵,就是喜歡家常小菜。這本來是社會多元化的好事。但忽然有人來帶我們見市面,到了餐桌上一看那所謂的市面,不過是番茄湯,豆腐湯,綠豆糕,哪怕在國宴大廳裡,難保沒有幾個俗夫不會大失所望。所謂目不出五色,耳不越五音,食不過五味;《Avatar》當然也不是神仙菜;但反問一 句:倘若世上真有神仙菜,就能保證每個人的笨舌頭都能嘗得出麼?我們中也有人明知是廚師醞釀了十四年的菜餚,有些人看見品相大失所望就索性不吃了,這是指中途退場的;有些人當做尋常小菜囫圇吞下搪塞了價錢,這是在放映聽裡堅持打著電話看完的;也有些人確實能吃出這些菜論色論味雖不新奇,卻也是獨有;當然也 有人真的當做神仙菜來吃吧,味道怎樣呢?
  這答案自是如魚飲水。好在,至今仍沒聽說吃了這菜㱪了神智或火燎肚腸,不知道算不算廚師的小小成就。

   用詩歌來比喻,《Avatar》或許不是《楚辭》這樣的里程碑。並不能給所有人都帶來《風》、《雅》寢聲後,有奇文郁起的驚艷。但也具足「蟬蛻穢濁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的唯美。它彷彿也攝取了宮崎駿的基因,從三歲到百歲以上的老人,都可雅俗共賞。它也不負詹姆士 Cameron 十四年的醞釀,才情細膩,賦典精深,如《納蘭詞》(這也是雅俗共賞的典範)。

●○●◤◢◣◥◤◣  可能涉及劇透的分割線  ◢◥◤◢◣◥●○●

   以劇本論:「干擾事件」是打破平衡與寧靜的鑰匙。從宗教性而言,劇本中的地球人以自己世俗無節制的消費文明白毀了家園之後去尋找新的樂土。而潘多拉星豐富的資源,旖旎的地貌和多樣的物種,平衡的生態,或許是我們目前想像能力所及的「神所應許之地」。但可惜,也幸好的是:這並不是應許給抱守著消費文明觀念 和聲稱道德與經濟學無關的某些地球人的。
  不速之客的來到,打破「神所應許」之地的神聖寧靜。這是一般英雄主題的經典套路,止不過將一般作為異類設定的不速之客對換成了人類,樂園中的原住民設定為異類。
  甚至連異類的設計也過於經典,類人異形從幾百年前的畫譜到今天的電影人設門類繁多,到了今天這個時代,還能設計得讓人耳目一新著實不容易了,但新穎也並非是詹姆士 Cameron目的。
   而相反,Cameron似乎更偏好設計一個讓我們似曾相見的,具備親切感,身上點綴著高貴符號的異形。他們有人類退化的尾巴,讓我們回朔那個進化歷程上擦身而過走失的岔路;自然中靈巧傑出的獵手----貓科動物特徵的五官;歐洲神話與童話中,與高貴和隱逸相關的精靈的耳朵;婆羅門教和佛教塑像中神祇和菩薩天人相那樣修長的身軀;原始民族偏好的羽毛裝飾所體現的與自然的親密感,泛靈的巫式宗教;婆羅門教往事書神話中毗濕奴(Viṣṇu)的紺青膚色(也有說 法是,青藍色代表靈魂性);可以用來溝通心靈和傳遞訊息的辮子(觸鬚),一則來自昆蟲的觸角,二則可能來自《攻殼機動隊》與《The Matrix》,人類與Avatar的神經同步在《EVA》中可以找到原形。所用的符號無不經典,不僅似曾相識,組合起來,Navi也彷彿《魔獸世界》中的暗夜精靈,就連某些妝束都相差無幾,無怪乎人們覺得這部電影在原創性上乏善可陳。

  關於樹及植物,拋卻地球上已存的植物和幾千年來神話、童話、異志小說之外,幾乎也無原創的空間。通過根系甚至在空氣中飄散化學物質傳遞資訊也不是電影的原創,早被「科學迷信者(唯科學正確)教廷」批得沒剩的神祕主義偽科學奇思異想。最經典的源頭當然是《聖經》中的【創世紀】以及從古猶太教以來針對主流教義的各種異端、異教略帶顛覆意圖的再解釋。各個民族都不乏樹木與神靈的淵源描述,他們通常作為人類登天(與神靈接觸)的途徑或神靈的居所,又或許是神靈在這個俗世的落腳點。勝東震那國古代東夷族的後裔及世界上的其他各民族中,幾乎都有宗教及神話性的原始植物與宇宙樹的意象,以及由此意象發展出來的立柱建築 [2];而東夷後裔(鳥圖騰崇拜)中的其中一支,典型的建築模式是,族裔每游耕到一個新的地方,會 通過宗教儀式選定一個中心,在此樹立下特選木質的儀式性立柱,有鳥形雕塑落腳於立柱頂端,隨後以此立柱為圓心輻射出一片用作宗教及社會用的廣場,再圍繞廣場修建居住及其他建築,而這種儀式性立柱名稱的意譯竟是--肚臍,有趣之餘不得不教人思索,肚臍不是嬰兒、胎兒與母體連結紐帶的締結埠麼?
  《聖經》中關於分辨善惡樹與生命樹的故事被祂的宗教對頭們再解釋得面目一新,那些從世俗層面消逝的被遺忘者們聲稱那兩株樹是方向互逆的同一株樹。順著就從樹上神靈所在之處墮落下來,逆著也能從這株樹爬回神靈那裏去。神學思辨上比主流教義出彩得多。而《聖經》中關於巴別塔的記載則是正典有據。假如異端的思想可以作為參考的話,無能由「原初植物」爬回「故鄉」的人們在地上建立了「原初植物」的贗品----巴別塔。也是企圖登天,回到神靈所在的世界去。與植物的區別是,植物先擁有一個生命核心,無論這個核心解釋為種子,還是宗教性解讀的靈性、靈魂或精神;而高塔,卻是人們由石土壘成的空殼。(高塔也常用做隱喻物質文明)
  而《Avatar》中的某些地球人,也是想要潘多拉星上的石土 [3],卻要毀掉Navi人的家園樹與靈魂樹來採掘這種土石,其中隱喻可見一斑。
  插播與我一起觀影的某位傻姑娘的觀影感想:「我覺得這些地球人真的是該死,你知道麼?」

   主角Jake的同卵雙胞胎兄弟Tom的死亡是第二個干擾事件。死亡原因不知道是不詳還是我沒有注意,知道線索的同學評論留言給我吧。謝謝。Tom的死亡 除了給Jake帶來悲痛之外,還成就了Jake得以擺脫他本應碌碌無為甚至有殘疾缺陷的宿命。他原本的宿命是網路上將他謫難為「人奸(背叛種族者)」所找 的歸因(很好,翎人姊說寬容的世界就是白痴也有發言權,社會現狀還不是太悲觀)。這樣的設定雖然還是經典的範本,但是在我看來足以反駁某些人認為《Avatar》無一處出彩的言論。
  Navi作為和人類同樣的智慧生物(也有同樣的愛心),到人類開設的學校上課,學會人類的語言,與人類的文明交流。但Navi對人類的文明不為所動,他們也並不認為自己的文明白給自足,這同閉関鎖國的勝東震那國的明清兩朝也不苟同,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所需無不是從自然的借貸,最終還要歸還給自然。他們反而認為「外星人蠢得像石頭,油鹽不進。」這個印象其實與人類主流對他們的一樣。但人類的科學家們卻對眼前的 新事物充滿好奇,對自然的奇觀充滿敬仰,但也僅此而已。人類在Jake「下凡」之前從沒有想過要成為Navi的一員,從他們的內部體驗他們的文明體系。這樣的文明鴻溝當然也不是電影的原創,在地球人的歷史上就屢見不鮮。我們當然能夠理解我們同胞們所認為的俗套。
  但我可愛的Jake啊,他並沒有 什麼所謂的地球人文明可以施予這些外星人的。他不是來旅遊探險的富商或貴族子弟,沒有錢給自己治病,他為了錢和Tom的事業到了這個對他而言陌生的異域; 他也沒有什麼知識可以教授給Navi的,他止解剖過一隻青蛙,甚至對Navi的知識也要像一位新生兒那樣去學習。他又做過海軍陸戰隊員,勇敢,機智,這是 要像Navi人一樣在潘多拉星球上生存下去需要的天賦。他在所有人的面前自謙,帶著一點點《聖經》中耶穌所眷顧的那種悲傷 [4],又無所畏懼,這足以讓他成為聖母的選擇。就像金庸小說中,不會武功的段譽是練 習北冥神功的最佳人選。其他人的劣勢,也就是所學得太多,哪怕是潛意識中隱藏的那麼一點點自負,也教他們沒有想到放棄自己的畢生所學,像一位新生兒那樣去體驗Navi的世界。
  朋友們或許可以在《Matriculated》(注重面不同,但能窺見另一個立體)等文藝作品中找到類似的問答,為什麼其他人都失敗了?

  電影中的心靈溝通設計,是融合了昆蟲的觸角觸碰溝通及電子化人類的電訊溝通。止是可嘆地球人與自己的同類尚且同床異夢,刀兵相向。但與異類生物如彼心神相契一直是人類陰魂不散的童年夢想。再可謂之俗套。

   電影中的第一異在者、他者(The Other),既不是地球人,也不是混血生物Avatar,甚至不是影片一開場那個醜陋的大坑。而是從未露面的聖母。祂是一個抽象的存在,沒有具體的,可視的,可聽的形象和聲音,很難根據有限的資訊判定祂是否具有人格,又或者超越人格。
  Parker說:「在這裡隨便扔出一枝小木棍,也足以砸到 他們某個不知名的神靈的頭。」(大意,非原文)並不值得可笑。可笑的是Navi信仰的神是如此的無力,祂不像我們神話故事中任何一個具備超能力的神,不如 超人,甚至不如男主角Jake,那怕在他化身為Avatar之前。這樣一個無能無力而又不作為的神,自然不能帶給Parker等人敬畏。
  但問題在:這樣的一個無力的神。為什麼能夠得到Navi以及潘多拉星球上眾生的宗教信仰呢?單單止是某些人理解的資訊集合體及資訊樞紐這麼簡單麼?像某些IT愛好者信仰互連網?
   答案或許是振奮某些人心的。但這無能無力的神性同樣並非電影的原創。祂最早至少出現在《聖經|新約》中,【啟示錄】之前,那個無能無力到,眼看著自己兒子的肉體被法利賽人釘死在十字架上,像凡人這樣鮮血流淌並死去的那個上帝。一個對於功力主義者而言,毫無價值的神。但,無能無力的神性,卻是神學思辨史上 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祂最著名的可追溯的發源是諾斯替教派(Gnostics),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的淵源能牽扯到古猶太教的神祕異端卡巴拉 (Kabbalah)。這個思辨是由著名的【惡的難題】所引發的:即一個同時既至善,又創造了惡的神,是不是矛盾的呢?古老的思辨所給出的回答是:神的自我矛盾乃是基於祂的自我限制、自律。神的自我矛盾投射到物質、物理、世俗世界,是完全而徹底的。藉由祂的自律,成就了凡人的自由,同時為渺小又卑微的凡人賦予了責任。「我們要感謝神的自我限制,因為神的自我限制使我們享有自由,讓我們通過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來幫助他。」這不僅在宗教思辨上使得渺小平凡的人類參與神聖事業成為了必要。甚至是世俗政治上憲政思想的形上學支撐,即:既然至尊存在,全知全能的神是自我限制、自律的,那麼那些自稱君權神授的,神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從教宗至國王、政府,為了體現神的道,契合神的教義,也理應是自我限制,並且自律的。
  由漢斯˙約納斯的話說,諾斯替教的這 種思辨:「它把關於神與宇宙的思想客觀地表述在清晰的體系中,這是這一種精神本質獨立達到的成就,並不依賴於所借用的理論框架。實踐性的,拯救性的知識觀念與其在準理性的思想體系中的理論實現之間的結合--即超自然的理性化(使我們的認識為自然立法。--康德)--乃是諾斯替主義高級形式的特點,它產生了 一種以前不為人所知,而此後從未在宗教思想中消失過的思辨類型。」
  我們可以看到,潘多拉世界的眾生不僅享有自由,同時又肩負責任,那怕是些「禽獸」。在需要牠們的時刻,牠們毅然以自己渺小的血肉之軀回報無能無力,以自律來成全牠們自由的神,捍衛自己的家園。真教地球上的狗孺們汗顏。
  先為潘多拉星球上的眾生全力喝采。在人類文明的鋼鐵機械面前渺小無力的生靈們,與一位比牠們更無能無力,歸納不出具體形象,不能確定祂做了什麼,甚至抽象得不知道祂有沒有主觀意識的神,居然沒有將觀眾們拉向絕望,反而能交響出如此壯烈的史詩。
  這可謂怨誹而不亂。

  既然《Avatat》嵌用了這麼經典的神學思辨,為什麼還會被天主教教宗批評把生態關係變成虛假的宗教信條而「反宗教」呢? [4]
  這是因為,這樣的神學思辨和天主教宗教組織的權威(宗教組織不等同於宗教)是相衝撞的。他把每一個凡人都邀請進入了神聖事業的隊伍中來。早在西羅馬大公教會時期,教廷既已經對這種流行於北非泛希臘領域的神學思辨深感頭痛。神學思辨的主力軍一直是教會中的知識分子,而不是教宗這樣的權威分子。隨著神學思辨的深入和普及,教庭的權威在不斷的被削弱。

  Navi訓服座騎的思想,在《小王子》中也有體現。
  其餘類似靈魂不滅的設定,相信不用再贅述。

  電影中對地球人的最經典的挖苦卻是Parker因為不能理解,甚至或許說連願意理解Navi人的念頭都沒有,就輕蔑的以「牠們還住在樹洞裡。」作為 Navi尚未具備人類文明的理由對Navi的家園、居所進行侵略;並且以為,自己能夠為這些蠻夷帶來人類文明,所以可以抵消掉侵略的罪惡。這也是許多自認 為文明的民族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典型詭辯。以電影所設定的發生的背景和劇情中的細節而言,應當是成文法相當成熟的時代了。而實用主義者們依然在避開一個除卻心理認同就蒼白無力的法律和道德準則。
  這也是值得我們自省的:隨著物質文明及科技知識的積累,我們中的許多人將責任從自由剝離。缺乏自律的自我膨脹使得我們與自然重新建立和諧關係的行動往往被無限制的擱置了,彷彿止是一個被遺忘,又陰魂不散的童年時代的奇異夢幻。

   《Avatar》的哲學隱喻不如《The Matrix》中堆砌得具備那麼龐大的資訊量。各個方面也皆有比肩者,視聽效果雖是目前的翹楚,相信也終將被超越。至於飽受詬病的原創性:由日劇《時效警察》中的一句台詞點破:「發明創造的本質乃於不斷的模仿。」這裡已經不想考證這句話的出典,而且《EVA》中的渚薰也說過:「人類無能從虛無中變化出『有』。」《Avatar》也是如此,它確實沒有任何堅實的原創性。但這並不是它的目的所在。但這並不能阻礙它成為一份偉大的,人類的作品。

  China國有人說以現在的技術其實多少多少錢就可以做出《Avatar》了,這真是《天方夜譚》、《聊齋誌異》。說出那句話的人,連我這篇拙作都寫不出來;我想說,就你啊,等一段時間,出DVD了,你直接拿刻錄,不是更節約時間,更節省成本?

  寫下來腦子反而有點亂,先到這裡,有什麼疏忽隨後再補。大家晚安。

註:

[1]:《天空之城》、《幽靈公主》、《風之谷》;《魔獸》;
[2]: 如東夷後裔中的堂山、鳥竿、花竿、花山、心禦柱、忌柱等等;
[3]: Unobtanium,可以在潘多拉星球的磁場上浮在空中,罕見的常溫超 導體,或許星球上植物的快速溝通有賴於這種成份的常溫超導,但僅憑這種礦石,是不能「與神靈溝通」的;
[4]: 悲傷在《聖經|新約》幾乎是耶穌最看重的一種美德的體現,是懷愛的體現,真是由愛生悲故。純粹臉譜化的大惡人,例如《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是不會有或同情悲傷這種情緒的;金庸在描寫惡人的時候,如果要留一點餘地,除了講信譽和江湖道義之外,悲傷和無助也是常用手法;
[5]:生態關係的平衡是直接體現神的公義。並且在目前的基督教類型宗教中,也承認了上帝雖然是唯一的,但展現在各個民族中的形象,以及每個民族對上帝的祈禱和溝通都會展現出多元化的表達形式。用基督教類型宗教內部的思辨也可以推演出:自然作為神的作品,那麼作品當然可以作為作者的自我衍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