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風獨自涼

2010-12-12 19:54:35

天堂的陰影


芬蘭第一次讓世界刮目相看,還是在1939年被稱為大象和螞蟻之戰的蘇芬戰爭,打得剛經歷了大清洗、自毀長城的蘇軍狼狽不堪,納粹德國因此覺得蘇聯好欺負。時至今日,芬蘭為國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所有保障,教育不僅全部免費,大學生每個月還可領取至少680歐元的津貼、補貼和低息貸款。

與人們「高福利養懶漢」的設想相反,毫無後顧之憂的芬蘭人勇於冒險和創新,「高稅收、高福利」成為國家競爭力最強大的引擎,科技創新能力和國民幸福指數在全球首屈一指。

有人戲言,生在福利優越、風景如畫、政府廉潔的芬蘭,等於是中了彩票大獎。芬蘭大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Aki Kaurismaki)對此顯然有不同的看法。福利制度能讓你不至於被餓死,卻無法保證你獲得尊嚴和幸福。考里斯馬基將鏡頭對準人間天堂的陰影部份,關注那些失業、無家可歸、孤獨、自閉的人,那些在屠宰場、垃圾桶、火柴廠、貧民窟掙扎求生的失敗者。觀眾驚訝地發現,原來芬蘭也存在歧視、犯罪、人情冷漠和官僚作風。

從26歲開始拍電影,考里斯馬基就確立了以乾癟的形式呈現豐富內容的風格,如同電影界的海明威和卡佛,讓受夠了凌厲的剪切、特效、複雜的情感糾葛等視聽轟炸的觀眾長出了一口氣,彷彿在驕陽如火的沙漠痛飲冰啤。這種有個攝像機就可以拍的片子,要想在汗牛充棟的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登藝術殿堂,比拍一部《阿凡達》的難度還要大,因為投入少、門檻低,競爭尤為激烈。

《卡秋莎》、《紅莓花兒開》的歌詞作者、俄羅斯著名詩人伊薩科夫斯基,1943年4月19日在《真理報》發表的詩作《歌》,後來由佚名曲作者譜寫成旋律優美、充滿滄桑和浪漫氣息的《燈光》。《天堂陰影》、《薄暮之光》均選用了質樸動人的《燈光》作插曲,與影片相得益彰。草根出身的考里斯馬基,深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1983年的處女作《罪與罰》即改編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尊重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每一個克制、簡潔的鏡頭都散發著人道主義的高貴氣質,此起彼伏的冷幽默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作為無產階級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陰影》(1986)的情節發展、人物表演和場景簡單到了極致,絕無半句廢話,也沒有任何電影技巧的賣弄,普通芬蘭人的友誼和愛情,與北歐堅硬、乾冷的雪原一起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為給領導子女騰出位置,超市收銀員遭無理開除(一年內3次因別人的原因下崗);男女主角因穿著寒酸,被高檔餐廳拒之門外,只能在路邊吃快餐;收垃圾的工友上門借錢,窮得叮噹響的父親,打起了兒子存錢罐的主意。

《火柴廠女工》(1990)可能是考里斯馬基作品中最冷酷的一部,在舞會上坐冷板凳的女工,用薪水買了條裙子,父親一個耳光就扇了過來:「婊子!」在1989年中國和伊拉克的新聞的襯映下,先被男人玩弄、遺棄,再被家庭拋棄的女工,索性買了包耗子藥回報這個比北歐冬天還冷的社會。

考里斯馬基鏡頭裡的人物大多性格內向、表情呆板,讓一些慣於欣賞大喜大悲的觀眾很不適應,悶得慌。觀眾能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份,考里斯馬基的冰山藝術,就是通過冷幽默和人物細微的肢體語言,讓你感受海水下面的冰山:奇崛、壯麗,美不勝收。

《波西米亞生活》(1992)與狗搶食的藝術家,《列寧格勒牛仔遇見摩西》(1994)被凍死的樂手,《浮雲》(1996)的女主角下崗後,受身份、年齡歧視,貸款、就業無著,幾乎山窮水盡,《沒有過去的男人》(2002)更狠,焊工一下火車就被劫匪打得失去了記憶,傷還沒好又被治安員敲竹槓。赫爾辛基最壞和最好的人似乎都聚集在貧民窟,善良的鄰居和慈善機構幫助焊工開始了新的生活。福利制度在影片裡得到了體現,但導演要強調的是:自助者,天助之。

不動聲色的諷刺更有力量:《罪與罰》裡的警察,蠢得連屁股下面的兇器也發現不了,兇手投案自首,馬上撲過去把人家打倒在地,動物果然兇猛;《薄暮之光》(2006)里性格孤僻的警衛詹,不幸中了黑社會的美人計。一個不起眼的細節意味深長:高傲、冷淡,被詹視若珍寶、甘願相守一生的美人,在黑老大與弟兄們賭牌時,只是一個任勞任怨的奴僕。給愚蠢織毛衣沒問題,織的過程中感覺到幸福,情何以堪?帶有感傷味道的《燈光》,越發襯托出詹內心深處的火熱情感,在芬蘭的這片天空下,他還沒來得及學會抱怨。

放眼世界影壇,惟獨考里斯馬基能獲得電影大師庫斯圖里卡的讚美:「考里斯馬基的電影與這個歇斯底裡的時代完全不同。他的人道觀點讓人難以置信。在技術、數字堆砌的電影之外,的確存在著一個位置,給那些相信生命是個奇蹟的人。」

幾乎每部電影都捧得國際大獎的考里斯馬基,2006年宣佈退隱江湖,此後只拍過一個短片。相信他沒看過沈從文的小說,但他含糊其詞的告別卻和《邊城》的結尾一樣引人遐想: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看電影》10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