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書亞 評論於 2008-09-08 17:40:45
馬太福音——導演:帕索里尼文:羅傑•艾伯特 翻譯:Joshua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曾有一次滯留在聖方濟各的故鄉阿西西,那是1962年他去那兒某個聖方濟各修道院參加一次研究會的時候。儘管帕索里尼以一....
61人有用
艾弗砷 評論於 2014-06-17 05:33:20
施瓦茨的《帕索里尼傳》第二部的開頭非同尋常。他花大量筆墨寫了帕索里尼母親蘇珊娜的本家「科盧西家族」,對他父親的家世卻一筆帶過。該節末尾寫到帕索里尼父母的婚禮,當時母親已經有了7個月的身孕,「從身形....
17人有用
鹽lynn 評論於 2011-01-12 07:48:53
在一張《馬太福音》的黑白海報上,聖.約翰正在深情的親吻著耶穌的面龐。在這個定格里,該神子的形象讓人耳目一新 —— 不是「榮光萬丈」,似乎也不足以「照耀萬國的子民」。更不像宗教壁畫上苦行者那樣,呈現出瘦....
13人有用
合紇 評論於 2009-03-16 03:02:45
有的人看電影容易被既有的標籤影響,說這部電影是新現實主義風格,和共產主義的隱喻云云,有時對這些「懶人」的言論會忍不想說幾句。我想了解新現實主義風格的技術手法,內容主題和時代背景之後應該不會有人執著的認....
5人有用
Lucaz 評論於 2007-09-22 04:52:00
這個世界是無法容忍異端存在的,即使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帕索里尼在死後哀榮彰顯,送葬的隊伍里甚至可以看到羅蘭-巴特。他對虐戀、人性、異教的細緻述說讓人驚恐不已。人們啞口無言,不知道怎樣看待這個勇敢的近....
5人有用
karenwy 評論於 2009-04-26 19:08:19
我想大約是為了應景,所以圖書館星期四下午的小錄像放了這部電影。很早以前看過rm版本,很不清晰,聲音也沙沙的,留了點遺憾,那麼這次可以補回來了吧。台詞完全可以對照著新約來看,一絲不苟。看的時候會想帕索里....
4人有用
左邊的強迫症 評論於 2017-02-28 02:10:45
基督教是信仰,源於古代人類對宇宙與生命之源的疑問,曾經主宰半個世界,在現代逐漸失去權力,成為人類心靈寄託與道德規範的一種。同性戀屬於醫學,是人類基因的變異現象,以及某種精神戀愛的產物,曾經是受到迫害的....
3人有用
童七七 評論於 2012-12-28 01:39:41
就影像而言,我一直認為《馬太福音》是影史上最為冷靜和純粹的宗教電影之一,除了德萊葉的《聖女貞德》,很少有能出其右者,在它的比較下,甚至連塔爾科夫斯基的《安德烈魯夫廖夫》中的耶酥受難都顯出了過多的溫情,....
2人有用
laomo79 評論於 2007-01-16 05:25:53
馬太福音說實話,我對聖經裡的故事知道的應該是少之又少,而聖經的內涵及宗旨我是更加的不曉得了。這個片子的內容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忠實原著,所以看的時候正好沒有可予以的比較。記錄形式,非職業演員,帕索里尼式的....
2人有用
ddy 評論於 2012-05-24 04:15:33
《馬太福音》(1964)是由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意)在將近半個世紀前拍攝的黑白影片。導演: 帕索里尼本人以無神論者、馬克思主義者和同性戀者著稱,1962年他在聖方濟各的故鄉阿西西參加一次研究會的....
1人有用
吳昊昊 評論於 2008-03-09 07:09:35
上帝在人類早期自然災難等種族鬥爭等出現信仰上帝他把人類帶向光輝於是愛與恨昇華了人民愛著同樣恨著上帝死了帶向另一個時空共產主義那些戰爭信仰共產主義他把人類帶向新的光輝任然我們在追究光輝 ....
1人有用
加載中 評論於 2017-03-22 05:47:05
力,不過其寓言式的作風給人的感覺卻尤為突出。當然,共產主義的力量在這裡也更加的無敵化了。我有點沒弄明白的是,耶酥和他的門徒們是真的有如共產主義奮鬥青年嗎?憑著驚人的執著抵抗著「三座大山」似的羅馬。看完....
0人有用
鈴兒響叮噹 評論於 2017-03-26 01:29:35
不要為明天憂慮 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一天的難處 一天擔當就夠了凡有的 還要加給他 讓他有餘 沒有的 連他所有的 都要奪過來要馴良像鴿子 靈巧像蛇壓傷的蘆葦它不折斷 將殘的燭火它不吹滅清心的人有福了....
0人有用
出家去了 評論於 2008-06-29 09:43:41
據說這是義大利導演貝里尼的經典作品,在這部片裡,他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如詩如畫,但又真實如鄰家木匠的兒子耶酥。在討論耶穌的電影裡,有名者有學園傳道會所拍的《耶穌傳》全面展示了道成肉身的耶穌一生;也有描述....
0人有用
[已註銷] 評論於 2016-10-03 18:53:11
主後1971年,我看到一部名為「馬太福音」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製片家是義大利的皮爾·巴羅·巴索里尼(PierPaoloPasolini)。這部影片不但令宗教界憤慨﹣﹣宗教人士根本認不出螢幕上的耶穌,就是....
0人有用
Rilke 評論於 2010-02-01 23:30:19
評論家說本片隱含了左翼的共產主義傾向,果真如此的話,那也是最早期的原始共產主義。即使如此這個標籤仍感覺不倫不類。究其本心,帕索里尼只是很樸素的,盡力去還原一個他認為最忠實的耶穌真實畫像。他不要劇本,根....
0人有用
TARDELLINO 評論於 2014-12-27 19:00:59
以下內容由導演詩歌選集的英譯者Norman MacAfee張貼在Facebook上*******2014 mark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Pasolini's "The G....
0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