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我要休息 評論於 2007-11-25 15:56:41
電影名字不好翻,原因下面會寫到。這是伯格曼的「上帝」三部曲的第一部。按理說,應該看完三部曲再來寫觀影記;而我現在剛剛看了第一部曲,怕寫下來的熱情消逝,還是先寫一寫。日後看完三部曲若有觀感,再來寫也不遲....
152人有用
seamouse 評論於 2006-11-19 12:21:02
週四晚,世界哲學日,中大哲學系自然也呼應著搞個哲學周。學術明星劉小楓老師卻藉此機會勸告大家遠離哲學,特別是以迪卡爾數理邏輯為支撐、康德以降的西方啟蒙哲學,說那是危及性命的,大意是因為康德把後來者拉入一....
28人有用
幸運兒與脫身術 評論於 2006-05-10 04:59:01
在伯格曼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結婚之後,其電影風格走向了室內化。在我看來,這種電影風格的變化,混合早期的文學化對白,由此形成了最典型的伯格曼風格(有些評論家稱之為「室內心理劇」)。在這風格最大的轉折期,伯格....
26人有用
[已註銷] 評論於 2010-05-08 18:01:33
1。伯格曼的電影是娛樂嗎?我說,是。這些電影順利達成了我的一種精神愉悅,心思蕩漾。可以叫做是精神撫摩吧,類似於很強烈的性體驗,遑論遇見的這位還是個作愛高手,一出手招招在你的敏感地帶上,搞得你暗爽連連。....
17人有用
沃爾夫小鳥 評論於 2008-01-23 23:43:17
One can』t live in two worlds. One has to choose. I can』t go on moving from one to the other all the ....
15人有用
童 評論於 2007-12-10 07:26:57
談談電影名。瑞典語是Såsom i en spegel,英譯是Through a Glass Darkly,漢語一般有三個翻譯:1,《穿過黑暗中的玻璃》;2,《猶在鏡中》;3,《杯中黑影》。電影名來自....
9人有用
magicdragon 評論於 2008-05-06 07:50:09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猶在鏡中,於是我們將不得不與自我面對面地相逢。今天,我所知道的只是部份,因此有一天我將了解一切,正如我被他人所了解。現在,三樣東西——信仰、希望和仁慈——保留著,但是三者中最....
5人有用
百藥 評論於 2010-09-19 00:36:21
大衛和馬丁單獨在一起似乎能交流,彼得和凱倫單獨在一起時也是,但是四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不能,凱倫和彼得在雨中破船獨坐的時候,地面橫木豎木組成一個大十字架。這....
3人有用
金魚 評論於 2011-12-31 17:02:48
這些話不知道給那些自作高明的知識分子、創作者們多少記耳光。一響一響打在心上:「雖然你總是說正確的話做正確的事,到頭來一切都是錯的;你根本沒有感情,缺乏基本的道德準則;你知道怎麼表達自己,你總能侃侃而談....
3人有用
艾利斯 評論於 2009-11-26 08:31:28
25/11/09 我的身體內,似乎藏著一個無法填補的黑洞。每過一段時期,它會無法控制的跑出來,吞噬一切,否定一切,這個時候的自己,變得好像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整個世界似乎是消極,黑暗,無助,....
3人有用
魚化石甜品店 評論於 2007-08-10 07:47:44
15100:15:09,160 --> 00:15:11,993- I am an artist!- An artist?Yes, Princess!An artist of the purest k....
2人有用
雲 評論於 2011-07-08 23:19:11
伯格曼用心靈敏銳的目光來刺探現實中的黑暗。現實並非真實,在虛幻的外表包裹下,人心難測。 這種人好像具有「閃靈」一樣,生活中的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小段時間,任何一個小場景,對一個敏感都來說,他就像....
2人有用
第七封印 評論於 2010-12-20 19:52:51
畫地為牢,猶在鏡中週末,靜靜的一個人,看完了英格瑪。伯格曼的名片之一《猶在鏡中》(他的名片太多了。。。。。^_^)剛看完之際,感想一大堆。大師就是大師,總能讓你思索一些平時沒有注意的思想盲區。完整而專....
1人有用
果核的劇場 評論於 2016-06-10 19:16:44
在黑暗中穿過鏡子:伯格曼「室內劇三部曲」之一作者:沈語冰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首,D小調,作品第1008號。這是伯格曼黑白時代最偉大的電影《在黑暗中穿過鏡子》的主題音樂。這首組曲的第四部份「....
1人有用
蔡鳥 評論於 2007-02-02 01:54:15
如果你看過《呼喊與細語》,裡面的那個病入膏肓的女人,在病床上不能喘氣,最後死在女傭的懷裡,你對Karin發瘋時的的表情一定不會陌生。那種幾乎靜止的面部表情,空洞的眼神,緩慢的要把人悶死的節奏——這兩部....
1人有用
wh90423 評論於 2014-09-25 09:48:06
歐洲理性主義使人走向虛無,對感性和人心的忽視導致精神空虛,男人把理性當做價值追求和精神支柱,女人對內心情感的依賴得不到滿足,導致孤獨和恐懼。理性只是人的生存工具,回歸感性才會幸福。關於溝通,每個人都在....
1人有用